
阿米小酒馆
Podcast by 米同学Emi
《阿米小酒馆》是一档轻松愉快的谈话节目,主题泛艺术、泛文化,每期邀请青年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等文化行业工作者,聊聊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创作。主理人:米同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策展硕士,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在读,艺术从业者,古典乐评人。公众号:傅小敏Emi,入听友群请加微信mitongxue003合作联系或意见反馈请致信:ffranland@gmail.com
Aloita 7 vrk maksuton tilaus
Kokeilun jälkeen 7,99 € / kuukausi.Peru milloin tahansa.
Kaikki jaksot
52 jaksot
本期节目与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响声播客的Jack,聊了聊最近陪伴自己写作的音乐家和音乐类型,不论是文学性的创意书写,还是学术类的论文编织,音乐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最后我们共同产生的问题是:音乐何以具有思想性? 本期时点 00:01 法雅(杨雪菲古典吉他改编) - 七首西班牙民歌 31:50 肖邦 - 幻想波兰舞曲 Op. 61 52:39 武满彻 - 雨树素描 75:03 阿沃·帕特 - 致阿琳娜 96:10 艾奥迪 - Day 1: Ascent 更多信息请搜索vx : 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本期节目是一次艺术家分享会现场的对谈记录,参与嘉宾包括出生于内蒙古乌海的留法艺术家韩亚群,还有法语和法国文化博主“Coline的法语屋”。这次对谈的契机是我最近为艺术家韩亚群策划了一场个展,地点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一个艺术空间,展览题为《家庭褶皱》,呈现了有关家庭记忆、日常景观、旧物褶皱、时间碎片等主题的绘画作品。韩亚群非常擅长捕捉事物产生联系、相互触碰却又保持节制的中间状态,这被她称作“余烬尚存”的时刻,比如我们展出的作品画面中的内容就有斑驳粗糙的老物件、废弃的化工包装袋和塑料薄膜、透过窗帘的晨昏光影,还有一个很幽默的系列,画的是天津大姨的盘头。在这一期对谈中,韩亚群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她在作品背后的构思,以及她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3:30 从清华美院到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同的教育经历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4:56 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必须要保持健康和可持续; 7:00 你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开启一件事情;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73fa-audiofreehighqps/17/0E/GAqhMA0K_9dbACXXtwMqbAxP.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9:30 头发如同介于动物性和植物性之间的某种生命,做发型就像我们去装饰一棵圣诞树;头发作为我们生活当中永远存在的无尽的小麻烦; 17:35 策展人和艺术家如何筛选并确定需要在展览中呈现的作品?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4d4a-audiofreehighqps/D5/44/GAqhig8K_9d4ACcnxwMqbCC6.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19:35 什么是“褶皱”? 23:01 策展需要在脑内建模;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f575-audiofreehighqps/08/F8/GKwRIJIK_9ekAC-owgMqbEHF.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bccd-audiofreehighqps/21/07/GAqhtYsK_9e1ADS7RQMqbE8n.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25:53 法国人的居住模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创造无限的褶皱; 33:48 先去做一个东西,然后不断延伸它,同时反观那些失败的实践,才会有最终完成的作品,创作就是来回往复的过程,如同褶皱。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Otto A Totland - Pinô

久违的路边聊天,第n次的串台杯弓舌瘾,在巴黎奥运会闭幕之际,和钱老板聊了聊法国的美酒和法国人的超绝松弛感。节目在隔壁友台的原标题是《暴论:教皇新堡大概就是嬛嬛的甘露寺》,所以本期我们聊得充满了主观臆断,没有任何干货,仅以我们浅薄的一些经验漫谈我们的法国葡萄酒印象。 2:22 介绍一下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 8:05 从巴黎奥运会酒类合作方LVMH旗下香槟与干邑说起 22:16 除了香槟以外,其他地区的起泡酒也很值得推荐,比如Prosecco、Cava、Crémant 23:22 勃艮第北部的Chablis和Aligoté,都是适合夏天的清爽白葡萄酒 25:40 勃艮第好喝就完了,别管钱的事 34:02 南法的罗纳河谷,被市场低估的宝藏产区 37:04 教皇新堡是罗纳河谷的一颗明珠,也是我自己心中的“甘露寺” 41:40 法国南部另一个不容错过的产区:朗格多克-鲁西荣 (后期查到了我的这个意难忘酒庄是Domaine de la Grange des Pères) 45:33 并不想聊但还是绕不开的波尔多,个人比较推荐波美侯产区,酒体更轻更柔美 51:26 关于贵腐酒的一件陈年轶事,法国人的“女儿红” 57:11 干邑、雅文邑及其他加强型葡萄酒 1:03:49 其他法国烈酒,比如茴香酒、查特酒;其他法国酒,比如1664、阿尔萨斯-洛林产区酒;以及以葡萄酒为主题的法国产区之旅,比如推荐大家去Château La Coste看展(最近有丁乙的大型个展)。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Nitin Sawhney - Picturebook

欢迎来到好久不见的阿米小酒馆,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其实本该在四年前面世,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今年我才有合适的时机完成计划,好在今年我们又可以重拾旅行这个话题了。《巡礼之年》是从巴黎出发的一场终身旅行,这个标题旨在致敬李斯特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创作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李斯特用音乐书写他旅居各国的游记,描绘自然景物、文化遗迹,在沉思中与古人对话。我虽没有操控音符的能力,倒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里动身周游许多地方,怀着亲历艺术发生现场的初心,向世界敞开所有感官,只愿能够观看和聆听那些伟大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依时间顺序排列,起初我事无巨细地记述巴黎留学生活,从饮食起居、节庆习俗到日常感悟,如同形单影只的游荡者,在日光下穿街走巷,把城市当作舞台剧场;后来,我带着相同的目光开启长途旅行,去巴黎外省,去周边国家,乃至跨过大西洋。如同19世纪的壮游者,我把旅行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身体的位移和风景的转换间体验各种形式的文化与艺术。新书已在各平台上架,愿这本小书陪伴你旅行。️ 03:45 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去巴黎学习艺术专业? 08:00 从19世纪到今天,法国的人文学科注重通才教育,对于文科的学子来说,去法国留学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选择,后续转换专业会比较容易。 12:30 在巴黎过着“家——学校——美术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去文学界热门的咖啡馆偶遇知名作家和编辑。 16:15 在巴黎如何过上一种沙龙式的生活? 17:48 作为华人在巴黎生活会遭遇什么样的安全威胁或文化偏见?关于异乡人的身份危机; 24:25 神奇的是,在巴黎怎么样都能走到塞纳河,那是永远都绕不开的一条河流,是无法缺席的一个文化符号; 26:09 关于“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这件事,从巴黎到上海,这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把自家客厅延伸到了街道、社区,我们学会在保护好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安全的公共空间、一个社群共同体。 31:05 在巴黎我印象最深的文学事件:参观著名诗人热拉尔·马瑟先生的家; 以马瑟先生、德·罗代里尔女士、我的硕士导师为例,谈何为“学者型收藏”。 35:17 分享我在巴黎艺术行业的工作经历;巴黎人的艺术收藏与消费态度;法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在看展时的状态有何异同。 41:42 法国的当代艺术圈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圈有什么区别? 44:18 在硕士阶段学到的策展方法以和在巴黎的生活经历对我现在在国内的策展实践有哪些帮助? 48:09 近几年在国内做策展工作或美术馆工作有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52:55 《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旅行是一个持续终身的事情;以艺术内容为目的地,全球看展并借此了解当地的地理基因和历史文脉,可以作为一种旅行的模式。 55:37 在里斯本的一次充满意外与奇遇的旅行经历; 58:48 很爱在法国做两件事情:跟踪路人和偷听路人 1:00:00 我们总是依循父辈的轨迹,继承了一种固化的生活。而在陌生的国度建立自己的生活轨迹、场域和内容,就会发现每一个事物,无论巨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的作用,是经过审视后形成的新习惯。 1:03:55 东方和西方人的看画传统不同,或者说审美接收方式不同,从两种传统发展而来的公共空间形态也有区别;今天我们应该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去反思审美观念和感知方式,空间是可以重塑的,空间内的身体动线和身体姿态也是可以重塑的。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阅读体验。 BGM:92914-Sunset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的一年里,我花了些时间做了一个创业项目,之前的节目里有简单提到,我和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策展小组,叫PREWORK。我们目前是以游牧画廊的形式,带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去到不同城市的不同空间,共同呈现基于场域属性和本土文脉的主题群展,同时我们也会在上海的空间为我们的艺术家举办个展。2023年我们分别做了两场群展和两场个展,本期节目就与我们的第二场群展有关。这个展览是在秋天的北京开幕的,闭幕的时候北京已经下雪了。展览所在地是故宫景山片区内位于沙滩北街3号的拾院空间,它是一座由建筑师改造的传统四合院,由于平时经常举办小型音乐沙龙,拥有绝妙的声场,所以我这次在策展的时候就希望借这个场地来探讨视觉艺术与音乐的联觉经验。 这个展览的标题是《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正是引用了古典音乐术语“Tempo Rubato”,这个短语在意大利语中本意为“被偷窃的时间”,但在音乐领域它被翻译为“自由节奏”、“弹性速度”、“伸缩处理”,指演奏者刻意无视节拍的严格框限,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全曲架构:比如允许有些音符时值略延长,另一些则相应缩短,后者的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的时间。因此轻重缓急全凭演奏者的审美标准及其操控时间的能力,严整有序则协和动听,脱轨失序便怪诞崎岖。罗兰·巴特赞美演奏者在行进中于某些节点所做的速度处理,他认为偶尔的延迟甚至拖沓彰显的是独属于演奏者自身的“内在节奏”。如同肖邦擅长在乐曲中营造某种失序,他所揭示的却是潛藏在规则下的另一种节奏,那是一条无声涌动的暗流,是浑然自洽的秩序。 受到Tempo Rubato对节奏与秩序的启发,展览《偷窃时间》除了展示四位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持有的内在节奏以外,我们还策划组织了四场音乐会,请到四组演奏者,让他们用音乐来回应四位艺术家风格各异的作品。比如开幕式上,我们请到羽管键琴演奏家江禹杉来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利用这种对位法语言来映照廖斐作品中对于对称性的执着;11月10号,我们请到小提琴家王慧莲、爵士吉他演奏家夏季、摇摆舞者Awozi用声音和身体的自由律动,来呼应梁浩杰在创作中即兴生成的线条和色彩;11月18日晚上,青年演奏家司沅以钢琴勾勒法国印象主义至当代极简主义的音乐光谱,她用一系列独奏曲目来共鸣杨乙嘉的幻想与梦境;最后在展览的闭幕式上,来自央音的弦乐组合吾境四重奏呈现的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则协同苏家喜充满沉思与内省的作品,带领我们共同体验了一场晚期浪漫派的林中散步。 在四场演出结束后,我们分别设置了对话环节,由于大多数艺术家无法来到现场,所以我和我的同时便以代言人的名义,向演奏家们转达了艺术家的提问,实现了双方的隔空对话。接下来的节目里,大家会听到四场音乐会和四次对话内容的声音片段,在聆听了部分演奏之后,音乐家将与我们共同探讨有关时间和创作的各种问题。 完整版的四场对话详见“PREWORK”公众号(微信号:preworkprework) ————以下为本期节目时间轴———— 1:50 展览主题介绍:什么是“Tempo Rubato”? 5:05 羽管键琴家江禹杉演奏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本(节选)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2d9c-audiofreehighqps/C1/E3/GKwRIMAJZVF1AAcLMwKUUfPa.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10:50 观众提问:羽管键琴和钢琴的区别是什么? 13:06 艺术家廖斐的提问:听平均律时可以播放古尔德的演奏听一整天,这是我唯一可以听一整天的专辑,那为什么巴赫的音乐无论听多少遍都不会让人厌倦?为什么它能如此复杂,但又如此和谐? 14:47 来自廖斐的提问:听钢琴曲的时候会去辨析两只手分别弹奏的部分,觉得两部分在一起的关系很有趣,如果将二者的运行轨迹放在一起,感觉如同两件隐性相联的手的时间雕塑。请问普通听众要如何才能纯靠听觉分辨出两只手所弹奏的声部?另外您是如何处理每只手甚至是每根手指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17:22 爵士吉他演奏家夏季与摇摆舞者Awozi的自由爵士唱演合作(间奏伴随即兴摇摆舞表演)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cc68-audiofreehighqps/7C/84/GKwRIW4JZVGCABCW5AKUUf0l.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22:36 艺术家梁浩杰的提问:即兴创作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创作重要的一环,离不开长时间的积累。不过我的即兴创作是把长时间的片段连接起来,需要漫长的加工处理,而即兴音乐是在创作的当下即刻再现音乐,所以我想知道在即兴音乐的创作中每个乐段之间是如何往下推进的?我可能会在衔接部分有所纠结,在您的创作中乐程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在演奏一首经典的曲目时,出现即兴的段落,在你已经把A段即兴完毕之后,你会如何推进B段?是感性的推进还是理性的推进? 25:53 钢琴家司沅演奏为杨乙嘉绘画作品匹配的以下曲目(节选自完整音乐会录音) 梦-克劳德·德彪西 白鸽(选自《8首前奏曲集》)-奥利弗·梅西安 钢琴小品之一-瓦伦丁·西尔维斯特罗夫 致阿丽娜-阿沃·帕特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fa44-audiofreehighqps/8E/64/GKwRIMAJZVGTAAt8uAKUUgZY.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35:53 来自杨乙嘉的提问:我觉得音乐是影响笔触落在画布上轻重与节奏的重要元素,在创作的阶段会去听一些流行的音乐,像摇滚、Funk甚至 k-pop等旋律固定的音乐,这会让人心情比较愉快和平。当我想要真正“进入”画面里的世界时,会选择一些更抽象、更结构完整的音乐,比方说像是古尔德的巴赫、《星际穿越》的原声音乐、圣桑的动物嘉年华或者是King Crimson和坂本龙一早期的音乐。这些音乐虽然不具备强烈的故事性和自我表达,但在激发画面想象力时却有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想问的问题是,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一首曲子的时候,是如何去平衡它的叙事性和抽象性的? 39:00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家觉得她大部分听音乐的时间都是在画画的时候,那一边画画一边去分辨耳中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也是她的乐趣之一。艺术家觉得,这个过程和解构印象派作品某一块画面中藏了多少种颜色是类似的。如果说图像是通过颜色、透视和构图去确立平面空间中的负空间,那么音乐中的空间又是通过什么去产生的? 39:40 第三个问题是,艺术家在画风景的时候,很少会使用照片作为参照,往往都是在地的快速写生,或者是在工作室里面去不断地回溯自己在那一刻置身于自然的一些体验。这种体验其实是非常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的。您在演奏某些与自然相关的音乐时,脑海里想着的是这首曲子呢?还是这首曲子带来的自然感受呢? 40:38 最后一个问题,艺术家她会觉得她总是很难去决定一幅画完成的时刻,并且现在会更倾向于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这可以让画面有更多可以呼吸的感觉,想问您在作曲的时候会不会有类似的体验或者经验? 41:43 吾境四重奏演绎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节选第四乐章)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5531-audiofreehighqps/85/0F/GKwRIaIJZVGrAA2WVAKUUhU7.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51:51 艺术家苏家喜的提问:我习惯在工作时有些音乐作为背景声音,通常是没有明确指向的类型,比如窦唯《八和九生》这类以演奏时间命名的曲子。我也不一定在专注聆听,只是让音符飘洒在空间中,有时都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有时音乐又会把你从这个状态中拉回现实。但是如果完全没有音乐,在这个工作的场域中似乎又少了一层意识的维度。我很好奇作为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奏者,您是怎么看和理解这种感觉? 53:58 第二个问题:我有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一个画面,这个过程并非为了还原某个具体的形象,而是组织色彩、线条、笔触之间的节奏关系,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心理感受,或者说这个过程有很强的不可预设性。您在音乐演奏中有类似的经验吗?或者说在既定的曲目演奏中怎样注入演奏者的个人特点? 56:20 第三个问题与音乐的抽象性有关。音乐如何去叙述一个具体的事物,比如一棵树、某个人,怎么用抽象去表现具象,怎么去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 58:59 我个人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一定要了解这些乐理知识,或者是进入这套规则体系以后才能习得聆听的方法,才能听得出刚才这两种演奏方式顺滑和粗糙之间的区别? 1:00:56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GM:Never Be Another You - Lee Fields & The Expressions
Aloita 7 vrk maksuton tilaus
Kokeilun jälkeen 7,99 € / kuukausi.Peru milloin tahansa.
Podimon podcastit
Mainoksista vapaa
Maksuttomat podcas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