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博士

我是女博士

Podcast by 行苇工作室

我是女博士(Ms Dr)是一档女性访谈类播客。节目从2023年9月4日开播,每两周更新一期,每期在周一发布,由上海杭苇教育出品。三位好奇心重的女博士主播红总、海云、黄薇每期将邀请一个女博士来畅谈她的专业发展、人生选择。

90 vrk ilmainen kokeilu

Kokeilun jälkeen 19,99 € / kuukausi.Peru milloin tahansa.

Aloita maksutta

Kaikki jaksot

46 jaksot
episode 【48】海洋控制工程博士:无人艇的星辰大海 artwork
【48】海洋控制工程博士:无人艇的星辰大海

本期节目带你认识一位造无人艇的女博士。她的科研之路展现了工科领域的无限可能。从电气工程自动化到海洋无人系统研究,宋锐博士带你了解无人艇如何通过环境感知和智能路径规划在复杂水域自主航行。节目中,她不仅分享了在英国求学、回国发展的心路历程,还探讨了无人艇的广泛应用与产业化挑战,更以亲身经历证明女生在轻工科领域的独特优势。 本期嘉宾 宋锐,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挂职)。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电力系统硕士学位和海洋控制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海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包括海洋无人系统自主决策和控制、单艇和集群任务规划、路径规划和避碰。 本期知识点 无人艇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船员在艇上操作,能够自主或通过远程控制在江河湖海上航行的智能船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水上的“智能机器人”。它依靠自身搭载的先进传感器、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来完成航行任务,比如环境监测、水文测绘、安防巡逻、物资运输等。与普通船只最大的区别在于,无人艇的核心在于“自主性”和“智能化”。它能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根据预设的任务目标和实时感知到的信息,自己做出航行决策和控制动作(如转向、加减速),或者由岸基/母船人员远程指挥操作。利用无人艇作业可以提升作业效率,降低人员风险。 无人艇的“眼睛”和“耳朵”——环境感知 无人艇要安全自主航行,首先必须“看清”和“听懂”周围的世界,这就是环境感知系统的作用。它就像给无人艇装上了各种敏锐的感官:摄像头如同人眼,识别航道、船只、浮标和障碍物的形状颜色;雷达像蝙蝠的声波探测,能在雾天黑夜或恶劣天气中探测远处物体的距离和速度;激光雷达(LiDAR)发射激光扫描,精确构建周围环境的3D地图,看清近距离细节;声呐则是水下的“耳朵”,探测水深、暗礁、沉船等水下危险;GPS/北斗提供精确的自身位置;惯性测量单元(IMU)感知艇身的倾斜摇晃。这些传感器协同工作,将数据实时融合,为无人艇构建出一幅清晰、全面的周围环境动态“地图”,是它自主决策和避障的基础。 无人艇的“智慧导航员”——路径规划 路径规划是无人艇的“大脑”根据任务目标和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计算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航行路线。但不是画一条直线那么简单,规划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必须避开“看”到“听”到的他船、禁航区、浅滩、礁石、繁忙航道;还要巧妙利用或对抗海流方向(顺流省力,逆流费力)、风向风速(影响稳定性和能耗)以及海浪大小(决定航行舒适度)。任务目标决定“最优”的标准:追求耗时最短(可能顶风浪)、最省燃料(尽量顺风顺流),或是航行最平稳(避开大浪区)。更重要的是,航行中遇到突发状况(如新障碍物、天气突变、他船靠近),系统会瞬间重新计算,动态调整出新的安全高效路线。智能路径规划确保了无人艇既能安全抵达,又能高效、经济地完成任务。 时间轴 02:08 因为想出国,所以选了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 11:00 博士做一个还在探索阶段的项目是什么样的体验 14:50 无人艇是什么? 21:21 在英国已获得教职,为何选择回国? 31:39 无人艇的用途有多广 41:55 无人艇很难批量化,但这正是这个专业的有趣之处 45:06 为什么女生很适合读轻工科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梁博《日落大道》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23. kesäk. 2025 - 54 min
episode 【47】文学博士:打开由文字构造的世界,天地之间的感觉都会不同 artwork
【47】文学博士:打开由文字构造的世界,天地之间的感觉都会不同

本期嘉宾 金方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和《网文新观察》栏目编辑。 本期知识点 以下是嘉宾写的、关于本期内容的补充文字: 我的研究主要基于出土文献(主要是青铜器铭文),从多个方面考证并探讨周代礼制在现实中是如何 “运行” 的。这个研究的难点在于,传世文献有相当多关于周代礼乐制度的记载,但它们在很多时候与出土文献的记载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就变得非常重要。 基于考证和研究出土文献,我得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观点。现在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不存在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礼仪制度;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我发现,西周时期实际上见证了周代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这与西周领土扩张、宗族演化、军事征伐等客观事实是相一致的。由于一种关注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一定会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更新。 所以我的研究内容可能比较枯燥,需要深入到史料、文献当中去回答许多看起来非常 “狭窄”的问题。但这些具体问题总是指向对宏观问题的判断。例如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像这类问题一样,我想现在基于出土文献的研究,会有完全不同于传世文献的理解方式。 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工作的话,大概就是,以实证的方式去描绘“礼乐文明”最初的样子。 具体到“春秋诸侯配偶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实践”这个研究,我关注的是“后宫”嫔妃等级森严的制度秩序是如何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的。一切制度都有特定的历史渊源。那么,古人是出于什么历史背景、何种目的,创制了这种“多配偶”家庭内规范女性等级秩序的制度呢?我注意到,这可能与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之家开始“多娶”的现象有关。再进一步考察各个诸侯国内部的状况,就可以看到,最开始在不同国家内,给男性贵族的“老婆们”排次序的方式其实不大一样。当然,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实践,到后来我们在古装剧里看到的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其实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我至少揭示了,这种制度的结构性雏形已经在春秋时期出现了。 时间轴 03:24  进了中文系,想象中的文学就变样了 11:30  先秦和古希腊的比较研究,做的人很多,但做好很难 19:26  周礼不是一个静态的整体,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演化的过程 24:14 为什么说《红楼梦》里的贵族不是真贵族? 27:33 后宫嫔妃制度是如何在春秋时期形成的 34:40 宫斗剧流行的背后,是一种失权的恐惧 43:18 中国人对于文字记载的东西有一种崇拜 50:15: 中文系的训练,会让人实现孟子所说的“我知言”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DREAMS COME TRUE《すき》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09. kesäk. 2025 - 57 min
episode 【46】地图学博士:如何让机器适应人,而非相反 artwork
【46】地图学博士:如何让机器适应人,而非相反

地理技术常被视为地理学科中就业优势最显著的分支(另外两大分支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而本期嘉宾的履历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她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起步,在博士阶段深耕地图制图与可视化分析领域,之后凭借人机交互设计的研究成果,顺利入职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本期节目中,嘉宾分享了她求学与工作的经历,科普了人因工程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更以个人经历为样本,为年轻人的专业选择与求职方法提供了建议。 本期嘉宾 小饼,本硕专业为地理信息系统,慕尼黑工业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可视分析”方向工科博士。现为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工程师,从事人机交互和人因研究。 本期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它结合了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技术,通过将空间数据(如位置、形状、分布)与属性数据(如人口、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关联,帮助用户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模式。 GIS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与资源监测、农业精准管理、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等,通过整合空间与属性数据优化决策,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分析交通流量与公共设施布局,在农业中结合土壤与气候数据指导种植。 其发展趋势聚焦于技术融合与智能化升级,如实景三维建模、人工智能(GeoAI)驱动的数据自动化处理、高精度北斗定位技术的普及,以及跨行业融合(如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推动实时动态监控与三维可视化应用成为主流。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如机器、环境)交互作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方法,优化系统设计,以实现安全、高效、宜人。其核心从传统的“人适应机”转向“机适应人”,强调通过设计弥补人的局限性并发挥人的优势 在汽车领域,人因工程的应用贯穿设计、制造到用户体验全流程,尤其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机交互(HMI)成为关键研究方向,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界面优化和告警反馈方式设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认知负荷管理和用户体验提升、人体工学与物理交互设计等。 时间轴 06:00  地理学的第三个分支:地理信息系统 12:14  人能否在使用导航工具的同时保留寻路能力? 26:38  新能源车企的人因工程主要在攻克哪些难题 34:25  今天的车辆设计会考虑性别因素嘛? 44:20  如何选专业,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找到工作? 50:05  和男性合作会碰到什么奇怪的麻烦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周杰伦《稻香》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26. toukok. 2025 - 57 min
episode 【45】特别节目:贸易战背景下,还能去美国读博士吗? artwork
【45】特别节目:贸易战背景下,还能去美国读博士吗?

做这期节目也是紧跟时代洪流了。在贸易战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近来收紧了对美国高校的科研合作与签证政策,这一浪潮逐渐波及中国留学生群体。从STEM领域的研究限制到敏感专业的签证拒签,一系列措施正悄然重塑中国学子在美的求学环境。如今,新一年博士申请季马上要开始了。我们的听友中也有许多正在或打算出国留学的学子。对一些人来说美国作为主要留学目的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但也许另一些人仍然有赴美读博士的志向。那么现在还能去美国读博士吗?我们今天邀请了两位正在美国读博的女博士来聊聊她们的体会和建议。她们一位是文科专业的,一位是理科专业的,希望她们的经验能给有志读博的听友一些借鉴。 本期嘉宾 Lisa,美国东部某公立大学社会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留学,国际生,移民。 Jennifer,美国中西部某公立大学动物科学方向博士生。 时间轴 06:16 理科生受的影响更大,因为依赖教授自己的基金 13:45 学校建议大家不要回国 20:02 这十年是越来越收紧的趋势 29:52 这个留学困境也许是长期的 38:26 我在美国整个读博期间是非常快乐的 48:17 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读博士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周杰伦: 《七里香》 胡伟立:《随缘》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12. toukok. 2025 - 51 min
episode 【44】文保科学博士:我在故宫修文物,希望宣纸走出国门 artwork
【44】文保科学博士:我在故宫修文物,希望宣纸走出国门

曾经有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期我们邀请的嘉宾就是一位在故宫修文物的女博士。她研究的领域是关于手工纸的修复。在这一期节目中,她将带我们了解故宫是如何为文物修复设置标准的,手工纸和机械纸有何区别,中国纸张和欧洲、日本的手工纸发展有何不同,以及,不同专业的人从事文保工作有哪些有趣的不同? 本期嘉宾 韩知佑,东京艺术大学文物保护科学方向博士,现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从事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和标准化研究工作。 本期知识点 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手段,保护、修复、保存文化遗产和文物。利用科学检测技术,探究和分析文物的劣化机制,从而因地制宜的延缓其劣化速度。同时协助揭示文物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文物保护科学的核心目标是延长文物的寿命,确保其历史信息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 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制定标准过程中产生的活动称为标准化。简单的来说,就是制定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让各个环节和事物能够稳定、一致地进行,提高效率和质量,还能方便大家互相交流和配合。 手工纸VS机械纸 手工纸是指由天然植物原料完全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不使用强酸强碱等化学药品对原料加以处理,并利用手工竹帘与纸槽配合人工抄制而成的纸张。 机械纸是指由植物纤维或再生纸纸浆为原料,制浆过程中使用多种化学药品,全程采用自动化机械生产而成的纸张。 手工纸与机械纸从制作工艺、外观质感、纤维特性和用途上有明显区别:(1)手工纸制作工艺复杂且全靠手工操作,生产速度慢。机械纸则借助机器完成所有工序,生产效率高且产量大。(2)手工纸纸张表面有明显一条条“帘纹”,且因手工抄造每一张纸的纹理厚度各不相同,通常具有不规则边缘。机械纸纸张表面无“帘纹”,且质地和厚度均匀一致,具有清晰的整齐划一的边缘。(3)手工纸纤维保留完整,交织紧密,韧性好,纸张强度高。抄造过程中未添加大量化学药品,耐久性强。机械纸在加工过程中纤维受机械作用力较大,可能被切断或损伤,纤维交织相对松散,强度不如手工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大量化学药品使纸纤维受损,耐久性下降。(4)手工纸常用于书画创作、古籍古书画修复等对纸张品质要求高的领域。机械纸则广泛应用于书写、印刷、办公等日常生活领域。 时间轴 04:11 觉得策展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09:59 大四的一次实习让我选择了纸张修复这个小众方向 23:07 文物保护如何标准化? 35:38 手工纸的耐久性远比现代机器造纸好得多 41:11 特别希望有一天宣纸可以走出国门 45:26 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在从事文保工作时有何不同? 55:41 娃娃脸的烦恼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方大同: 《江湖中人》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28. huhtik. 2025 - 1 h 4 min
Loistava design ja vihdoin on helppo löytää podcasteja, joista oikeasti tykkää
Loistava design ja vihdoin on helppo löytää podcasteja, joista oikeasti tykkää
Kiva sovellus podcastien kuunteluun, ja sisältö on monipuolista ja kiinnostavaa
Todella kiva äppi, helppo käyttää ja paljon podcasteja, joita en tiennyt ennestään.

90 vrk ilmainen kokeilu

Kokeilun jälkeen 19,99 € / kuukausi.Peru milloin tahansa.

Podimon podcastit

Mainoksista vapaa

Maksuttomat podcastit

Äänikirjat

100 tuntia / kk

Aloita maksutta

Vain Podimossa

Suosittuja äänikirjo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