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個喇叭!緬甸街

鳴個喇叭!緬甸街

Podcast door 緬甸街主廚

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

Probeer 7 dagen gratis

Na de proefperiode € 9,99 / maand.Elk moment opzegbaar.

Probeer gratis

Alle afleveringen

66 afleveringen
episode EP 66 - 我從越南來 🇻🇳 秋柳戲裡戲外的追夢人生 ft. 演員 陳秋柳 artwork
EP 66 - 我從越南來 🇻🇳 秋柳戲裡戲外的追夢人生 ft. 演員 陳秋柳

有參加過我們三季家宴的朋友都知道,在家宴中除了能夠吃到一整桌的主廚拿手家常菜之外,移民故事分享也是當中很重要、很精彩的一環! 從認識秋柳之後,常常會在他身上看到一股「不輕易向他人眼光低頭」的堅強。 作為新住民,剛來台灣可能因為語言與身分在跨國婚姻裡頭,經歷婚姻的各種辛酸血淚。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在追求表演夢上,得要逐步排除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為了精準地詮釋角色,她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劇本和揣摩角色的情感。 . 「我有時候常會聽到大家說『秋柳你很厲害』,但我覺得我只是『膽很大』!」 回憶剛開始踏入戲劇圈,秋柳說「每個角色對我來說都是折磨。」秋柳分享她在排練和演出中遇到的挫折。有一次劇情安排她被洪水淹沒,可是不會游泳的他,為了真實地呈現溺水的狀態,她只能硬著頭皮讓自己被水淹沒。 另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在一齣戲中,導演要求她用台語演出,但她對台語並不熟悉,加上沒有足夠時間準備,最後她的台詞被全部刪減。又或是在片場為了一顆臨演背影的鏡頭,得要等上一整天。 而且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方式各有不同,舞台劇需要誇張的肢體和表情,電視劇和電影則需要更細膩的情感表達。 為了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秋柳除了參加表演課程持續進修,也抓緊騎摩托車的時間練習台詞。 儘管素人演員的追夢路總是顛頗,秋柳仍然對表演工作保持著熱情。 她說舞台是她的快樂源泉,隨著自己累積更多表演經驗後,他發現對他來說表演最大的樂趣是,「能夠在舞台上純然地放鬆、享受表演,你會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快樂感,這有時候無關台下有多少觀眾為你鼓掌,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的肯定。」 這集 Podcast 是我們在籌備今年三個主題的家宴時,特別錄製的節目!除了吃到平常吃不到的越南菜以外,我們得以看見主廚秋柳從越南少女到台灣人妻,從育兒母親到影視演員,秋柳的人生角色在不斷地追尋與突破中,挖掘屬於他自己的追夢道路。如同蓮花一般,在淤泥裡找到盛開綻放的自信樣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https://firstory.me/zh]

20 nov 2024 - 59 min
episode EP 65 -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ft. Let’s Go Manila Mond artwork
EP 65 -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ft. Let’s Go Manila Mond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 出生在菲律賓、九歲時搬到台灣的臺菲新二代 Mond,現在是Let’s Go Manila的創作者,也是我們這次菲律賓家宴的主廚!🇵🇭👨‍🍳 認識 Mond本人後,會發現他就是一尊身兼百般武藝的菲律賓文化大使,他高中學戲劇、大學讀觀光傳播,他會拍片、會剪輯、會設計,而且講話既幽默又風趣,還講得一口母語等級的菲律賓文。 連他自己都說,當初創立Let’s Go Manila這個頻道時,是他在一個一年多前失眠的夜晚,躺在床上整晚睡不著,想著自己身上空有這麼多才藝,如果真的想為菲律賓做些什麼,自己怎麼可以浪費自己這個人才! 所以那天晚上,他一口氣設計好 logo、寫好文案、剪好影片、在IG上創好帳號,就上傳了Let’s Go Manila的第一支影片。 - 不過,為什麼是馬尼拉? 畢竟大部分台灣人對菲律賓的印象多是在長灘島、宿霧上的海島度假風情,對馬尼拉的旅遊動機其實不太高、也不太熟悉。 Mond也提到,在台灣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菲律賓人,大多是因為工作、家庭而來到異鄉生活工作的人,從這個角度你會發現,在台灣接觸到的菲律賓人並不是菲律賓全貌。菲律賓整個社會因為貧富不均、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帶來的落差,讓我們在台灣只看到了其中一個面向。 不過在Mond眼中,馬尼拉作為首都,匯集了過往菲律賓歷史的一切,從殖民者留下的遺跡與文化,到當代菲律賓人最真實的日常酸甜苦辣,如果要認識菲律賓,馬尼拉是最好的入口。 「你只要用好的故事、好的方法,別人就會感興趣。而翻轉首都就是翻轉大家對於這個國家印象最好的方式。」 - 就像是Mond開始拿起鍋鏟,從煮一桌台灣人不熟悉的菲律賓菜,讓台灣朋友先留下對菲律賓菜好的第一印象,把最家常的菲律賓Adobo(菲律賓醋燒雞)、Tinola(青木瓜雞湯)、Turon(炸芭蕉)、Menudo(番茄燉肉)、Palabok(蝦仁豬肉醬米粉)端上桌,讓更多人知道「原來菲律賓菜這麼好吃!」 用料理抓住大家的味蕾,還有他個人獨有的幽默魅力,再一步步把菲律賓文化的獨特與有趣之處,慢慢植入台灣人的日常裡頭。 本集Podcast節目是久違更新、但精彩度不減的一集,也是主持人難得訪問如此熱烈,瘋狂大笑的一集。跟著Mond的角度一起認識菲律賓,真的是會讓你現在就想買張機票、直飛馬尼拉走一趟。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 ★ 同步工商時間|由 Let’s Go Manila Mond 掌廚的菲律賓家宴!報名最後倒數中 ★ 本次菲律賓家宴所剩名額不多,不管你是第一次吃菲律賓菜,或是想來親臨Mond魅力無敵的脫口秀魅力,我們話就說到這邊,下一步怎麼行動,就掌握在大家的手速中。 ▶︎我要吃菲律賓菜!👉https://a.ecpay.tw/AgD [https://a.ecpay.tw/AgD?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uK8jtr-eeDiYTvMTwaTh-ROpckiVVkSbNIsFh94UTrtLqkDZgpUxsJhI_aem_IRBEd1oRernrZwM_5o7MhQ]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https://firstory.me/zh]

16 okt 2024 - 59 min
episode EP 64 - 「以前看著媽媽做娘惹糕的背影,我還暗自發誓長大不要做娘惹糕」 ft. 偶素馬來妹 許云繽 artwork
EP 64 - 「以前看著媽媽做娘惹糕的背影,我還暗自發誓長大不要做娘惹糕」 ft. 偶素馬來妹 許云繽

現在以「娘惹糕」甜點為人熟知的馬來妹 #許云繽,其實以前曾經暗自發誓長大絕對不要做娘惹糕。 出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馬來妹,從小在廚房看著媽媽每天一清早起床蒸娘惹糕,加上在家得要幫忙包裝娘惹糕,這一塊塊從小看到大的娘惹糕,在客人口中是美味的甜點,但在小孩眼裡看久了只剩下膩感。(這點跟身為破酥包女兒的我也非常有感,從小包到大的破酥包,現在要叫我每天吃就是懲罰阿……) 「剛開始來台灣其實是為了逃離家裡。」馬來妹笑談當初來台灣的理由,外表披著是想要離開家裡向外探索馬六甲以外的世界,內裡實際是一場青春追愛行動,為了挽回曾經的前任,一路讓他決心從馬六甲飛到台北城。 不過來台灣沒多久,原本的浪漫愛情線,很快在認清現實後,劇情直轉成女力創業線。 馬來妹的創業人生,在進入大學後展開,馬來妹先在網路上賣起馬來西亞家鄉菜開始,向同校的學生兜售。而且起初為了不要步上媽媽的後塵,賣的不是娘惹糕,是馬來西亞的傳統西點和塔類,慢慢在校園累積忠實顧客後,也賣起了椰漿飯和馬來西亞風味的便當。 是直到遇見了現在的台灣老公,才在搬離宿舍後,重拾媽媽的經典手藝,賣起娘惹糕,而且沒想到一賣就賣到了現在。 - 本集節目邀請到 #偶素馬來妹 的云繽跟我們從他來馬來西亞到台灣後,在台灣創立偶素馬來妹品牌的創業路,此外也分享了他最想念的家鄉娘惹菜。 「娘惹菜」是馬來妹家鄉馬六甲獨特的飲食菜系,融合華人與馬來菜的特色。 有關「峇峇娘惹」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 15-17 世紀鄭和下西洋,因為身為男性的「峇峇」長年經商不在家,家裡就由身為女性的「娘惹」包辦,其獨特的美感與創新色彩,影響範圍包括食物、服裝到建築,是數百年來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橋樑。 從小在馬六甲長大,雖然自己不是娘惹後代,但飲食習慣深受娘惹菜的影響,像是馬來妹外婆的招牌菜「豆瓣燜豬肉」、「娘惹泡菜」和「乾咖哩雞」,都是一家小孩最喜歡的家常菜。每次外婆只要煮這些菜,總能吸引一大票小孩清空好幾碗白飯。 想更瞭解馬來妹來台後怎麼賣起娘惹糕的故事,還有娘惹菜是什麼,現在就去收聽本集 Podcast!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 🚩上週開始報名的娘惹家宴,受到許多朋友的熱烈支持,現在只剩下個位數的少量名額,不要說沒有提醒各位,想吃娘惹菜的朋友記得不要錯過!! ► 詳閱活動報名資訊:https://a.ecpay.tw/kD6 -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https://firstory.me/zh]

24 jul 2024 - 39 min
episode EP 63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ft. 萬利家的緬甸街混血孫女 Janel artwork
EP 63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ft. 萬利家的緬甸街混血孫女 Janel

「每次跟同學聊到寒暑假要回去外婆家,大家回家可能短至二三十分鐘,不過我每次回外婆家一趟至少都要 15 小時以上。」 我們在台灣經常在談新住民議題時,有時候其實很難想像新住民在寒暑假的時候,如果想帶自己的小孩回到家鄉去認識娘家的家人,或是去接觸媽媽母國的文化,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 像是嬰兒時期,媽媽得要擔心小孩能否適應長途飛機,也許是哭鬧怎麼解決,或是容易耳鳴怎麼辦。 或是小孩長大到國高中後,開始煩惱的人變成孩子本身,畢竟長到了愛出去玩的年紀,卻發現媽媽回鄉的行程大部分都是在跟家人、老朋友敘舊吃飯。 從媽媽的角度這趟是難得的探親返鄉之旅,當然要好好的把朋友都見過一輪。不過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跟媽媽的返鄉行程難免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 / 之前很少跟大家分享到,萬利自己的家族裡就有多重的遷移文化背景,不光只是緬甸和雲南的背景。像是二姐從緬甸跟著爸媽來到台灣後,後來又嫁到美國加州,跟非裔美國人結婚、生小孩。 而今天節目的主角 Janel ,也就是萬利我的姪女。Janel 和他的姐姐從小在美國出生,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都會跟著二姐一起回來台灣。在緬甸街也是幾乎在地居民都認識的人物。 由於他們兩姊妹好認的外表,每次他們回來台灣,街區居民就會跟萬利家人提到「喔!你家孫女又回來喔!」 / 「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對 Janel 來說,街區上的魚湯麵、烤餅,是他們印象中的「台灣菜」。 長年往返在台灣和美國兩地,還有身上融合的「緬甸x雲南x台灣x美國x非裔文化」,他們如何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做為阿姨的我也非常好奇。(尤其阿姨本人也是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 今天這集 Podcast 除了參雜了身為阿姨 的私心,我們也跟 Janel 聊到,像在美國加州這樣一個匯集多元移民的大城市中,他們在校園裡會接觸到的同學都來自哪些背景?在加州校園裡,是不是也像台灣現在在課綱裡有關於多元文化族群的討論? 期待藉由這集節目,帶大家出走台灣以外的移民視野,看見「離散」帶來的影響如何作用在不同世代身上。 / 這集錄音的時候真的充滿感動,覺得自己的姪女可愛又有長大的成熟感,非常推薦大家力馬收聽去! / 📌 上架平台更新!在許多聽眾敲碗之下,現在在 Youtube Music 上也可以收聽《鳴個喇叭緬甸街》Podcast 囉! 歡迎大家追蹤追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mpculturetw [https://www.youtube.com/@mpculturetw]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3I6HdQIW5ZiUDW3hqwZ53xOMB2y6eHZigcXLA7n1-VMFBd3aodSgqyS2s_aem_AaoaHKncUpdip5p0p6TDHdx_cGaMwAJQLONl0l0_M_gUm6veHxES-nKv2ENNeLsdzLtnrqTaIppZcjdZhYGraGfv]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https://firstory.me/zh]

19 jun 2024 - 28 min
episode EP 62 -在緬甸拍片是件瘋狂的事?:小而團結的緬甸紀錄片社群 ft. 緬甸紀錄片導演翁明 Aung Min、製片 杜篤嫻 Thu Thu Shein、製片 林孫烏 Lin Sun Oo (ENG) artwork
EP 62 -在緬甸拍片是件瘋狂的事?:小而團結的緬甸紀錄片社群 ft. 緬甸紀錄片導演翁明 Aung Min、製片 杜篤嫻 Thu Thu Shein、製片 林孫烏 Lin Sun Oo (ENG)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有時候,我覺得在緬甸當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件很瘋狂的事。」 緬甸動盪的社會、高壓的審查制度,考驗著影人們如何創造新的可能性。 有限的資源、稀缺的人才,也考驗著整個產業如何長久的走下去。 緬甸 Tagu films 創辦人與製片 Lin Sun Oo 談到,即便是在緬甸 2021 年政變以前,拍片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路。 政變後拍片,要學會如何躲避軍警的質疑,跑到鄉村拍片要花更長的交通時間。政變前拍片,得從做中學開始,慢慢在一片荒蕪中,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得直視自己想說的故事是什麼。 / 紀錄片到 2010 年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工作者的視野,剛開始大家對於紀錄片是什麼還是一團困惑,看過紀錄片的人也不多。 影展策展人與製片 Thu Thu 說,在過去,如果要稱上可以類比紀錄片的片子,多半只有官方的政治宣傳片。他自己也是到了捷克電影學校後,才打開了對紀錄片的認識、看見紀錄片承載的「真實」力量何以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 / 對照緬甸紀錄片的發展時間,會發現他跟緬甸民主化的十年緊緊重疊,從 2010 年軍政府結束統治後展開,到 2021 年又因軍政府掌權開倒車。 不過,影像創作在這個環境嚴峻的時代,沒有後退,而是綻放出更多元的樣貌。例如,把自己的診所當作攝影棚的醫生和導演 Aung Min,他長期以來在自己診所開班授課,教學生怎麼拍紀錄片。 作為一個創作者 Aung Min 認為,「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No trauma, No art.)」 「雖然說我是一名醫生,不過從某些角度來看,當醫生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我真正感興趣是人,我想了解人如何運作、如何思考、經歷過什麼創傷,帶給他們如此巨大的不安全感。身為一名醫生,我從周遭的病人和親朋好友看見他們生活的環境,這些在我看來,是最能直接理解整個社會樣貌的素材,也啟發了我想拍片、說出這些人故事的動力。」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上週末正式圓滿落幕!其中今年緬甸作為焦點主題國,也有超過五位以上的緬甸影人來台。我們很榮幸在今年與 TIDF 的合作中,我們也緊緊把握這次的機會採訪了三位緬甸影人! 這次採訪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做為主持人,過去我們已經做過許多從政變切入的訪談,但這次在規劃訪綱時,我們更想帶出紀錄片創作者在緬甸的實際樣貌,他們被誰的作品影響?怎麼會一腳踏入紀錄片圈?還有在有限資源下,他們怎麼凝聚獨立電影的社群? 政變帶來的時代轉折是真切實際的,不過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想回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這個時代下,緬甸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如何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向世界發聲? -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 🔎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 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https://firstory.me/zh]

24 mei 2024 - 56 min
Super app. Onthoud waar je bent gebleven en wat je interesses zijn. Heel veel keuze!
Makkelijk in gebruik!
App ziet er mooi uit, navigatie is even wennen maar overzichtelijk.

Overal beschikbaar

Luister naar Podimo op je telefoon, tablet, computer of auto!

Een universum van audio-entertainment

Duizenden luisterboeken en exclusieve podcasts

Geen advertenties

Verspil geen tijd met het luisteren naar reclameblokken wanneer je luistert naar de exclusieve shows van Podimo.

Probeer 7 dagen gratis

Na de proefperiode € 9,99 / maand.Elk moment opzegbaar.

Exclusieve podcasts

Advertentievrij

Gratis podcasts

Luisterboeken

20 uur / maand

Probeer gratis

Andere exclusieve shows

Populaire luisterboe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