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留声机|听懂电影原声音乐

电影留声机|听懂电影原声音乐

Podcast de 郭小闹杂记

从音乐的角度来“听”电影,让你对电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欢迎来到《电影留声机》栏目!电影好看的同时,但有多少人忽略了电影的原声音乐呢?而这些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原声音乐,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带你一起赏析电影原声大碟,了解电影原声背后的故事。每周三中午更新,记得订阅哦,不见不散!

Disfruta 30 días gratis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Prueba gratis

Todos los episodios

219 episodios
episode 第116期 冷战思维的反思《红潮风暴》(1995) artwork
第116期 冷战思维的反思《红潮风暴》(1995)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51a9-audiofreehighqps/FA/4B/GMCoOR8GpCkqAAH0-AF9pTub.jpe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大家好,我是主播郭小闹,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陪伴,但我因为最近工作强度大幅增加,所以能够花心思来做节目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在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暂停会员的销售,并且节目也将有可能会成为不定期更新的节目。但请大家放心的是,这档节目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还是会坚持做下去的,只是更新频率暂时会比较低。 言归正传,今天我打算来聊一期老片子,1995年的《红潮风暴》。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一方面肯定是因为汉斯季默的原声音乐很好听,充分诠释了军旅题材的紧张和宏大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故事描述的苏联解体背景下,美苏两国的冷战思维差点让冷战变热战的反思。 这样的大环境很不幸,在时隔了30年之后,又变成了全世界的主要格局。美国还是那个美国,而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但似乎这种冷战思维在中间的30年里,并未得到什么改变,只是因为反恐战争而沉寂下来,成为了一个配角。但随着全球反恐战争的结束,冷战思维也不再甘当配角,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主角。 而且这一次的浮出水面,并不是静悄悄地,而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刚一出手,就将乌克兰三分之一的国土沦为了焦土。我们且不谈目前俄乌冲突的正义性,因为对于一场战争来说,站在不同的立场你永远都找得到站得住脚的理由,由此展开三天三夜的辩论也许都得不出最终的结论。因为,战争本身就是错的,争执对错的只是人性而已。 我想说的是,如果才能保持最大的克制来避免战争的发生才是人类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点,《红潮风暴》利用扎实的剧本和优秀的拍摄剪辑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宏大冷战背景下,小人物一念之差之间做出的决定,就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走向。 人们常说,佛魔一念间。是的,佛和魔之间也许并没有什么明确清晰的界限,有的只是一个念想带来的最终决定。正如电影之中打算忠实执行命令的潜艇指挥官一样,他有错吗?没有,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发动兵变的副官有错吗?也没有,他只是不想因为一个错误的命令而发生一场足以毁灭世界的战争。 电影虽然最终的结局通常比较俗套,似乎就是个人英雄凭一己之力挽救了世界。但对于冷战的反思恰恰就是精彩在这里,因为很多时候,真正改变大格局的,并不是什么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政治家和领袖们,而是那些在第一线默默奉献的英雄。 古有斯巴达三百勇士,以300人对20000人的战绩;今有手持毒刺反坦克导弹让俄罗斯钢铁洪流化为乌有的乌克兰游骑兵。虽然他们可能连名字都不会留下,也未必能改变最终的走向。但让历史铭记他们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是时代浪潮中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有的人在战前很可能是一名老师,一位卡车司机。但在战争中,他们也许就是蝴蝶效应里的那一丝被挥动的空气。 所以,我们觉得俗套的其实只是电影的故事本身,而不应该是哪怕名誉扫地甚至牺牲生命也想阻止战争的可贵思想。 说回到电影的原声音乐。刚才我们提到过,原声音乐是汉斯季默的谱写的,有意思的是,我找到了原声专辑来仔细听过,发现原始的专辑,是一张糅合了真实乐器、电子音乐和人声合唱于一体的制作模式。要知道那是1995年啊,那时候固然早就已经有合成电子音乐的存在了,很多流行音乐的配乐那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就大量使用了合成音乐来演奏。但汉斯季默那时候早已成名,是可以动用大编制来制作的呀,不知道为何却坚持使用了合成音乐来录制。虽然氛围感上并没有任何不妥,但某些比较柔和的部分略显呆板还是存在的。 但也幸好,在1997年的时候,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团在艾瑞克孔泽尔的带领下出了一张专辑,叫做《The Big Picture》,翻译过来就是《大片》。其中就收录了《红潮风暴》的主题曲,并加以改编,缩短了时长,去除掉了一部分凑数的音符,结构更加完整和经典,而且全部采用真人大编制的演绎,更加凸显了这首主题曲的震撼。 我们现在听到了就是来自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曲子开篇用小号营造了一段比较悲情的引子,紧接着就是人声哼唱铺垫的主旋律,这段主旋律由管乐、人声和军鼓共同构成,弦乐只是在背景中辅助,营造出来一种强烈的紧张氛围。而且其中还隐隐有着危机四伏之感,但同时也有着解决危机的那种坚定信念。 在这段旋律结束之后,插入了一段唱诗班的优美和弦,体现着国家层面信仰的力量,以及小人物内心因为寻求正义而期望得到上天眷顾的祈祷。 整体听感相较于原版更加完美和大气,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改编作品。这也正是我尤其喜爱艾瑞克孔泽尔相关专辑的地方。 好了,本期就是这样,希望您能喜欢,我们下期见!

13 jul 2022 - 7 min
episode 第115期 这个世界是为谁而创造的?美剧《1883》(2022) artwork
第115期 这个世界是为谁而创造的?美剧《1883》(2022)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63b6-audiofreehighqps/09/3A/GKwRIMAGkLxiAAMCbAFzuLfM.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最近几乎是一口气把美剧《1883》看完,这是我欣赏美剧的一个习惯。因为美剧的更新方式和我们国内区别很大,越是热门的剧集更新就越慢,而《1883》作为大热门《黄石》的衍生剧,在编剧导演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自然也成为了热门中的热门。第一季一共才10集,每周才更新一集,中间好像还停更了一小段时间,所以每周追着看实在是太累人了。 我喜欢先把它忘掉,然后在它更新完成的时候再突然想起,找个合适的时间,一口气能看多少看多少,这样才叫过瘾,而且对情节也不容易忘记。 不过如果大家想要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剧集,还是得稍微酝酿一下情绪,因为它的整体调子,和《黄石》差别非常之大。黄石是恩怨情仇都有的故事,各种势力之间不管文明与野蛮,或者残酷与仁慈,都有各自站得住脚的理由,说到底只是在发展和保护之间的权衡。但1883则不是,那是一场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考验,是一群向往着自由的农民在逃避欧洲战争之后,对北美大陆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比残酷的现实之间做出的牺牲。可以这么说,整部片子丝毫没有我们对美国西部大开发里想象的那些奋斗、励志的故事,有的只是不断的死亡。而且在这个过程里,死亡甚至被翻着花样地呈现出来,有自杀、有蛇咬、有枪击、有斧劈;甚至还有仇杀以及令人唏嘘的误杀等等。这个剧集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你眼看着那些来自欧洲的异乡人,从眼神里有光,到逐渐暗淡下去,然后以毫无生气的灰色结束。短暂而无奈,痛苦且悲伤,这才是那些第一批欧洲移民在广袤的西部扎下根来时的最真实写照。有时候你会感叹,这些欧洲人千里迢迢来美洲大陆如此遗憾的死掉,到底划不划算?中国人以前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些人从后续的表现来看,他们在乎的是自由,而不是害怕死亡。真正让他们离开家园的,正是自由意志的被剥夺,而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也许,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吧。 当然,大多数这些死去的移民在片中都是配角,可令我意外的是,就连主角都没能拥有光环,特别是最后一集的交代,让我们一次失去了两位主角。虽然依然埋下伏笔,让我们可以期待达顿家族在1900年代的发展和后续,但就算没有第二季,我同样也非常满意现在的结局。 所以,还是回到很早之前我聊过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这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喜剧、闹剧和荒诞剧,但最终都将归于悲剧。是的,也只有悲剧才符合人性,你看,人这一生,生老病死,花费毕生的精力也不过就是从喜到悲。很多人觉得漫长的一生在整个地球的进化史之中,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幸好我们有电影和电视剧,有时候可以将这些默默无闻者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更多的默默无闻者知道,让前者的生与死成为后者的欢笑和眼泪。 这也许才是影视这门艺术的终极目的吧! 刚才我们提到过,《1883》是《黄石》的衍生剧,所以编剧仍然是泰勒·谢里丹,音乐也仍然是布莱恩·泰勒。豆瓣评分综合高达9.1分,音乐也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我们现在能够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找到两个专辑,将片中所用的配乐基本完全记录了下来,录音和演绎水准很高,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来听。但我今天不打算分析其中的音乐,因为除了主题曲之外,基本都是氛围音乐,适合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当作背景音乐,并不太适合单独聆听。所以,本期节目可以算是一期影评节目,在节目的最后,我摘抄了一段我认为非常深刻的台词,这段台词来自第三集主角艾尔莎的内心独白,与诸位分享: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5088-audiofreehighqps/CA/BC/GMCoOSIGkLxwAAEvkgFzuMXi.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这个世界才不会在乎你的死亡,它甚至根本听不到你的嘶吼。 如果你受伤倒地,大地才不会管你的伤口如何,只会尽情吮吸你的血液。 如果我见到了上帝,我一定会问问他: 为何要创造一个那么美但充满了野兽的世界? 为何要在美丽花朵的后面隐藏着毒蛇? 您创造龙卷风的目的又是什么? 然后,我幡然醒悟过来: 这个世界,压根不是为我们而创造的。 这段台词在我看来比诗歌还凄美,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大家不妨多读几次。我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翻译过来的,我把原文贴在最后,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读原文更有感觉。 好了,本期就是这样,我们下期见! 原文如下: The world doesn't care if you die. It won't listen to your screams. If you bleed on the ground, the ground will drink it. It doesn't care that you're cut. I told myself when I meet God, it will be the first thing I ask him: why make a world of such wonder then fill it with monsters? Why make flowers and then snakes to hide beneath them? What purpose does the tornado serve? Then it hit me: he didn't make it for us.

29 jun 2022 - 5 min
episode 第114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第二讲(2007) artwork
第114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第二讲(2007)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d996-audiofreehighqps/3E/5E/GKwRIRwGfiEvAAWNIQFq2j7P.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书接上回,继续来讲述大型国风音乐专辑《三国》的曲目。如果还没听过上一期的建议大家先去听过之后再来听这一期,就更加能够听得懂这张专辑了。 下面我们就直奔主题,开始讲述今天的曲目。 第一首,赤壁。相信这首曲子也是很多人比较期待的曲目。因为如果要问大家印象之中关于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我相信90%的人都会将赤壁之战放在首位。我想这主要也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有很大关系。毕竟小学课文里面就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而草船借箭本身就是赤壁之战之中的一个小插曲。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草船借箭很有可能只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待的。历史学家综合参考了《三国志》《魏略》等正统史书之后发现,所谓草船借箭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情况。当时曹操的军队和孙权的军队隔江相望,孙权屡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冒险乘船到曹军水寨前挑衅,曹军下令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差点倾覆。孙权急忙让船掉头,船的另一面也承载了足够的重量之后才没翻。安然回去的孙权也就收获了相当多的箭矢。这是纯粹的无心插柳得到的结果。 然后到了罗贯中这里,就成了让诸葛亮神话的灵感来源,从而创作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回到音乐上来,这首曲子可能是整张专辑之中最符合电影配乐风格的。曲子很长,7分多钟,里面实际上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为了烘托氛围而写就的音符,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赤壁之战的紧张和残酷。 曲子开篇的引子部分很短,只有大约40秒,用雄壮的管乐和打击乐勾勒出了一个大战一触即发的威武气势。将中国鼓和西洋管乐结合得很棒,丝毫没有违和感。 紧接着就是一阵混杂着弦乐的打击乐,各种中西打击乐器一块儿上,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氛围,预示着两强相遇相互之间都很谨慎的态度。 从1分58秒开始,随着鼓声渐弱,国风尺八负责主旋律,此段音符在紧张感丝毫不减弱的情况下,营造出了一种对阵双方展开战术博弈的效果。不管是草船借箭还是火烧赤壁就都集中在这一段来表现。所以在尺八的篇幅之后,打击乐和管乐的齐奏又占据了上风,营造出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乱”字来囊括,氛围感拉满。不带着脑海里的故事单独聆听可能会心里暗骂一句,这到底是什么鬼。但我相信通过我的解读,大家应该就能够感受得到火烧赤壁时战况的惨烈程度。 再次随着鼓声的渐弱,管弦乐齐奏的大结局出现在耳边,此段旋律为国风,但乐器几乎全部为西洋乐器,旋律本身也似乎和康熙王朝之中的某些片段较为类似,主要突出了帝王豪气或者是大战凯旋的威仪。 这首作品估计也是整张专辑之中配器最多,参与演奏人数最多的作品。 第二首,三分归一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估计当时谁也没想到,三国时期的各个强权最终收归到司马氏的手里,真乃造化弄人。曲子开篇刚好是赤壁之战的结尾部分,也是此曲的核心旋律。但此曲的副歌部分我实在是有些无法理解,演绎出来实在是太喜庆了,我知道作者肯定是想表达一种人们互相奔走相告,普天同庆的欢喜感。一开始还不是很违和,但在1分09秒开始的管乐协奏就充斥着那种结婚的场景感,反正至少我在听这一段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这段旋律还重复了一次,相当违和。直到2分50秒之后才又重新回到了开篇气势磅礴的史诗质感,这时候才又重新抓住了一统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 但毕竟作品就是这样,而且每个人听过之后我相信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大家也不必都按我的说法去理解这首作品。我的节目只有两个目的,介绍好作品的同时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去思考。 好了,这张《三国》就大致介绍到这儿,我们下期见!

15 jun 2022 - 8 min
episode 第113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巨作《三国》(2007) artwork
第113期 大型史诗国风音乐巨作《三国》(2007)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ae0a-audiofreehighqps/00/FF/GMCoOSIGa9wWAAWNIQFhnAuo.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独立、不随大流,每一个作品都保持着极强的个性。锲而不舍地在音乐上求精求纯,无悔投入,以表现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髓为己任,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大型史诗《三国》的制作公司——瑞鸣音乐。 瑞鸣音乐,与其说是一个音乐公司,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制作团队。他们自2003年成立至今,马上就20个年头了,但我想问问各位,有几个人听过这个公司?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答案。 正是这个专业的团队,扎根于国风音乐的创作之中,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不计成本地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风音乐,甚至还为各个省推出了属于他们的专辑——中国音乐地图系列。但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有一个省将这些作品当作自己的宣传音乐,甚至可能这些官老爷自己都不知道还有那么多名家为自己的辖区写过音乐呢。于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瑞鸣音乐此举真不知道是图个啥,纯粹也就是为了那份心中的理想,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了吧! 为此我甚至还专门到瑞鸣的官网去看了一下,果然,在获奖记录里面,找不到这些音乐地图专辑里的任何一张。 因此,国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再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提那些明星,所有人都如数家珍一般,但一提到这些好的专辑,你就会看到各种呆滞的眼神,向你投来各种没听过、听不懂的表情。 这到底是瑞鸣的悲哀,还是国人的悲哀呢? 扯远了,我们回到《三国》这张专辑。瑞鸣音乐诞生于2003年,一出手就注定不凡,从国手名家完全原创的《短歌行》,到群鼓齐发震撼古今的《鼓舞心弦》,再到2007年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三国》,经历4年的艰辛历程,终于在国风管弦乐这个市场之中站稳了脚跟。但讽刺的是,真正让瑞鸣在经济上能够站稳的,却是海外音乐发烧友的认可。可以这么说,早期瑞鸣在国外的知名度,远高于国内,在国外获奖的次数也远高于国内。 在其官网我还找到了这样一段话「多年来,瑞鸣音乐创作制作的音乐作品曾多次荣获“美国独立音乐大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等百余个奖项。」更是对我上述描述的真实写照。 《三国》这张专辑的诞生很有意思。瑞鸣从成立之初就想打破传统制作的界限,想制作一张中西合璧的大型史诗,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谱写了三国时期的十多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音乐,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这张专辑。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演奏的时候,还邀请了中日美三个国家的近百位演奏家共同演绎。所以,一方面是故事里的三国,一方面也是真实的三国。 当时这张专辑的录制轰动了全世界,人数多自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主要是还得到了当时日本JVC首席母带工程师以及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的的大力支持,才有了这张尽善尽美的作品。 专辑中的作品从“乱”开始,预示着天下三分,群雄并起。对峙征战了数十年,最终在司马氏手下一统江山,于是,专辑终曲被命名为“三分归一统”。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事难料,自有天机。 下面,我们就选其中几首作品为大家说道说道。 第一首,“乱”。此曲为整张专辑的序曲,用宏大气势来表现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和哀鸿遍野的乱世图景。 曲子开篇采用大编制的管乐加定音鼓描绘了恢弘的气势感。在1分29秒处才加入了唢呐,一下子就将这种气势感融入了强烈的中国风。 因为是一首序曲,所以曲子不长,2分钟左右,旋律也较为简单。但毕竟是组曲的开篇之作,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作品,所以也没更多可讲的,我们就直接进入第二首吧!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2af6-audiofreehighqps/BB/71/GKwRIaIGa9wvAALWcQFhnDJh.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第二首,长坂坡。《长坂坡》讲述的是赵子龙单骑救主奋力苦战的故事。故事大家很熟悉了,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孤身救出少主,成就了一番君臣佳话。此曲节奏明快,刻意描绘了一人一马面对千军万马时的那种危机场面。 主要乐器是琵琶,辅以大编制,有一些协奏曲的味道,但不纯粹,整体听感给人一种完美的中西合璧之感。琵琶本身在乐曲之中不仅承担着赵云形象的塑造,有时候还要模拟战马的嘶鸣,体现战争的残酷,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值得大家反复聆听。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301d-audiofreehighqps/40/A5/GKwRIMAGa9w7AAPbEgFhnELQ.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第三首,三顾茅庐。这次的主角是诸葛亮。周有姜子牙,三国有诸葛亮,都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在成就人生巅峰之前,似乎与普通人并无二致。我们不妨一下诸葛亮在《出师表》之中自述的片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该曲目也正是如此,用清新明亮的音符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开篇就是笛子营造出来的小清新质感,描述了一幅农家田园之美。 随后画风一转,古琴代表着身份崇高的帝王刘备,而箫则代表着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二者相互唱和,形成对谈之势。 经过一番交谈之后,终于,随着一阵悦耳的箫声,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成为辅佐刘备最得力的干将。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小段的首尾呼应,似乎也和《出师表》最后的几个字完美结合在了一起,正所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好了,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今天先介绍到这儿,下周我们接着来聊这张百听不厌的大型史诗音乐专辑《三国》,喜欢的朋友还请记得订阅我的专辑,下周见!

01 jun 2022 - 10 min
episode 第112期 「风起陇西」不搭调的片尾曲和史诗巨作「三国」(2022) artwork
第112期 「风起陇西」不搭调的片尾曲和史诗巨作「三国」(2022)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441a-audiofreehighqps/F9/15/GKwRIMAGYnydAAJOqAFbnqi0.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今天我想借助最近这段时间比较火热的电视剧《风起陇西》来开篇,谈一谈国产电视剧的现状,然后也讲一讲片尾那首不搭调的主题曲。最后再延伸一下,谈一谈2007年那张轰动全国的纯音乐专辑《三国》。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这部电视剧能够用上《三国》这张专辑哪怕其中的一首曲子,都将会成为可以载入电视剧教科书的作品,但很遗憾,《风起陇西》再次成为了不太注重原声配乐的电视剧作品,走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 好,言归正传,我们先从电视剧《风起陇西》说起。 4月底,正是上海疫情闹得最是人心惶惶的时候,《风起陇西》的开播总算是或多或少转移了一点点人们的注意力,也将那股子肃杀的味道稍微扭转过来一些,让人们茶余饭后终于有了别的谈资。 其实早在该片的宣传阶段我就看过预告片,精致的服化道,演员也不错,类似电影的色调,一下子就进入了我的必看片单。记得上一次看到类似的片子,那还得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但那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三年啊,期间充斥了多少拿不上台面的电视剧和电影。 早些年的国产剧可真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从我有印象的国产电视剧那时起,似乎每年都会有好的作品诞生。历史的有《老三国》《老水浒》以及三部清宫帝王剧。现代的有《黑冰》《黑洞》等等。再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打开了美剧的潘多拉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似乎就没再关注过国产剧集,但偶尔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也还是关注着国产剧的发展动态。确实在那段时日里,更多的国产剧走的都是流量密码这条路。什么意思呢?就是请来的主角,清一色都是当红炸子鸡,无论会不会演戏,编剧有没有逻辑硬伤,服化道到底符不符合历史。这些问题似乎在明星闪耀的星光面前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大多数作品也都是些毫无逻辑可言,纯粹博年轻人眼球的东西。当然,除此之外,剩下的还有一个永不衰败的大热门,那就是抗日神剧,但此类作品我提都不想提,纯粹侮辱智商。 直到2019年的《长安十二时辰》让我刮目相看,我才想起,一晃眼竟已经快10多年没看过国产剧了。而这样一部好的作品给了我足够的震撼之外,也促使我努力去翻找是否还有类似的佳作,但很遗憾,除了那些我实在不爱看的讲述家长里短,婆媳恩怨的作品,我真没找到几部看得下去的作品。掰着手指头也就数出了《大明1566》《鹤唳华亭》这两部。 于是我发现,整个国产剧呈现出了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形状。最庞大的底部是大投资但粗制滥造的偶像剧;金字塔的中间是占据着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的无脑神剧;只有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才是这些无论演技和投资双在线的好作品。但奈何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注定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你以为那些拍无脑神剧的导演和编剧真的很傻么?其实完全不是,而是他们明白只有这么拍才有最佳的票房或者收视率,也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么?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d5c1-audiofreehighqps/54/2B/GMCoOScGYny5AAPFDAFbnr0I.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说回到《风起陇西》,从目前的评分来看,确实算得上三年以来的最佳。豆瓣仅差0.1分就可以上到8分这个档次。我粗看了一下评价,依然是两个极端都很多。这其中排除掉那些非常刻意的低分和高分,我认为至少7.5分是可以得到的。其中很多给了三星的朋友主要是有些受不了古装剧之中的现代口语成分。剧中经常会存在诸如:开晨会、出外勤、抓活的这类型的现代口语,甚至连“干货”这个网络词汇都出现过,确实让观众觉得挺意外,有出戏感。一时间会闹不清楚到底是古装剧还是一帮现代人在玩Cosplay。 但其实从我的角度出发, 我倒觉得无伤大雅。毕竟全片都是文绉绉的古文就真的好么?遥想一下当年看《老三国》的情形吧!那时候我大约上初中,喜欢三国是从街上的电子游戏开始的。但看着三国演义里边儿那些大篇幅的文言文,实在很劝退。甚至一度造成了我对古文的恐慌。高中时候面对着诸葛亮的《出师表》可谓是心情极其复杂。当老师要求我们要对《出师表》全文背诵的时候,你更加可以想象我当时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瞬间奔过了一万匹那什么马。 所以,我其实并不排斥古装剧可以将语言尽量地口语化,而且,说实话,真正的古代,也大多都是讲白话,只有当需要写成书面文字的时候,才会用官话,也就是文言文记载下来。而且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格调高,而是为了节约宝贵的竹简或者绢帛。 直到明清时期纸张大量普及之后,白话本小说自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的主流。能用白话写,干嘛还非得写成大家看不懂的文言文呢?您说是吧! 那么,《风起陇西》这部还算不错的剧集,原声音乐又如何呢?说实话,很一般,氛围音乐居多,没什么能让我有深刻印象的作品。倒是片尾那首毫不搭调的主题曲让我印象颇深。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首作品吧!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5400-audiofreehighqps/3E/36/GKwRIJIGYnzVAAF4fgFbns_9.jpe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歌曲名字叫做《我不要熄灭在风中》,由新裤子乐队演绎。曲调和歌词都是励志类型,旋律简单,节奏非常动感,朗朗上口,随便听上一两遍就可以跟着哼唱。单独听确实还不错,但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一部制作那么精良的古装剧为何要选用这样一首摇滚歌曲来当主题曲?二者在风格上实在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也许这就是导演的反叛精神的另一个体现吧,就和那些出戏的现代口语一样。 曲子一开始用吉他做不插电弹奏,配合着一个忧郁的男声完成了第一段的演唱。听感尚可,没有激情,显得比较慵懒。但随之而来就是插电摇滚的节奏,加上激情澎湃的演唱。有些声嘶力竭,但也充满着力量感,将歌词之中的励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曲我觉得最舒服的地方是在2分06秒开始的间奏部分。一种有着遥远距离感的哼唱混杂着稳定而有力的节奏。让曲子的高潮逐渐回落,回归到了不插电的吉他部分,首尾呼应做得很好。 但本期节目除了这首歌曲,我还用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音乐,想必大家都已经听出来了。这些音乐并非来自《风起陇西》,而是2007年由瑞鸣音乐出品的大型史诗《三国》,但碍于篇幅,这部分引申的内容请允许我单开一期来讲述,那么我们就下周再见吧!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5c2a-audiofreehighqps/0E/2B/GMCoOSAGYoKPAAWNIQFbovi0.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25 may 2022 - 9 min
Soy muy de podcasts. Mientras hago la cama, mientras recojo la casa, mientras trabajo… Y en Podimo encuentro podcast que me encantan. De emprendimiento, de salid, de humor… De lo que quiera! Estoy encantada 👍
MI TOC es feliz, que maravilla. Ordenador, limpio, sugerencias de categorías nuevas a explorar!!!
Me suscribi con los 14 días de prueba para escuchar el Podcast de Misterios Cotidianos, pero al final me quedo mas tiempo porque hacia tiempo que no me reía tanto. Tiene Podcast muy buenos y la aplicación funciona bien.
App ligera, eficiente, encuentras rápido tus podcast favoritos. Diseño sencillo y bonito. me gustó.
contenidos frescos e inteligentes
La App va francamente bien y el precio me parece muy justo para pagar a gente que nos da horas y horas de contenido. Espero poder seguir usándola asiduamente.

Disfruta 30 días gratis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Podcasts exclusivos

Sin anuncios

Podcast gratuitos

Audiolibros

20 horas / mes

Prueba gratis

Sólo en Podimo

Audiolibros popul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