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Podcast de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Empieza 30 días de prueba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Prueba gratis

Todos los episodios

251 episodios
episode 一條河與上百人,淡水河同步鳥調的十年旅程 artwork
一條河與上百人,淡水河同步鳥調的十年旅程

淡水河的鳥兒,正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4月20日上午7點,上百位志工同步走入大台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沿著濕地、河岸、河口緩慢觀察,記錄鳥類的身影。這場從2016年啟動的淡水河同步鳥類調查,今年邁入第10年,串起了人與自然的動人篇章。 淡水河同步鳥調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賴榮孝提出,獲得時任新北市副市長李鴻源的支持,後續由高灘地管理處委託羽林生態執行,並串聯荒野台北分會與台北鳥會共同推動。從早期有政府資源挹注,到近年轉由民間自籌、社群串連,淡水河鳥調串起了由公民自發的生態保育與研究網絡,成為淡水河流域倡議與棲地復育的重要基礎。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6/content/1744710301_742250617da385e94e0a.jpg]大白鷺靜立橋墩休息。鷺科鳥類是淡水河流域常見的鳥類,經常出沒於河岸、濕地間。 同步調查的設計,是這場行動的科學核心。羽林生態總經理王力平指出,鳥類移動能力強、棲地範圍大,唯有在同一時間調查,才能避免重複計數或遺漏重要族群等問題。因此,每年4月候鳥北返高峰與12月冬候鳥族群穩定之際,會選定一天作為調查日,志工依固定樣線同步出勤。目前全流域共設有22條樣線,涵蓋淡水河流域的各大鳥類熱點。 十年來,志工們記錄了超過200種鳥類:從華江雁鴨公園的小水鴨、蘆洲灘地的黑面琵鷺、關渡的大濱鷸,到台北港北堤繁殖的東方環頸鴴……但族群的變化,也同時揭示棲地的壓力。紅樹林快速漫生、泥灘地消失,讓曾以千計的黑腹濱鷸,銳減為數十隻。正是這些觀察與數據,讓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推動蘆洲段紅樹林的疏伐,灘地恢復,鳥類再度現身,生物多樣性也逐漸復甦。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6/content/1744710303_83540ba6007f44ee2a97.jpg]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透過紅樹林疏伐,讓泥灘地重新露出,恢復棲地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復原。 這份十年的累積,背後是一群人的堅持與信念。有人風雨無阻,在北堤強風中完成紀錄;有人從親子共學起步,孩子長大後成為樣線領隊。對許多志工來說,這場調查已經成為一年兩次的淡水河「約會」,這是一場生態行動,也是一段充滿人情與傳承的社群故事。 有一群人,願意每年為了同一條河,走一段路。5月17日,淡水河同步鳥調十週年成果分享會將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誠摯邀請你一同走進淡水河,傾聽鳥鳴背後的訊息。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6/content/1744710303_8aa3a42139cf81abaecc.jpg]搭上遊艇,領隊與資深志工自淡水河上遠望調查樣線,用另一種視角觀看棲地樣貌。[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6/content/1744710302_03bcf722e340903ee5bf.jpg]羽林生態經理廖煥彰介紹淡水河鳥調十週年特製紀念品——淡水河流域背景掛布。

22 abr 2025 - 23 min
episode 還地於河的挑戰,種瓜坑溪的復野經驗能否複製? artwork
還地於河的挑戰,種瓜坑溪的復野經驗能否複製?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 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2/content/1744700556_b8924df2277ac3069f16.jpg]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 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2/content/1744700555_f9d89eeffd94d08ecac8.jpg]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 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2/content/1744700557_b3701fe0925c84ff1a66.jpg]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2/content/1744700558_80017c4278d3fe1ea853.jpg]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412/content/1744700557_987d3d62f5938a837028.jpg]許秋容老師以手繪記錄河岸地標,那株靜靜佇立的破布子樹,見證著溪流重獲新生。(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15 abr 2025 - 23 min
episode 解開水泥枷鎖,南投種瓜坑溪的復野奇蹟 artwork
解開水泥枷鎖,南投種瓜坑溪的復野奇蹟

一條被水泥困住的溪流,要如何重獲自由?在南投國姓鄉的種瓜坑溪畔,一場由私人發起的河川復育革命正在上演。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328/content/1744161166_bb22edb6415019eebe65.jpg]原本的種瓜坑溪被水泥護岸束縛,河床上有多道固床工,水流停滯,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夫妻倆,2018年來到南投縣國姓鄉定居,卻發現溪流因過度的人為改造而失去活力。4到6公尺的高聳護岸阻隔兩岸,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水流停滯,水中多是吳郭魚,山林裡的動物也難以親近。 2021年,匯入種瓜溪的一條小溪即將被整治,計畫再蓋上水泥護岸。許秋容與Peter教授發現這個問題,擔心生態進一步惡化,於是找上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求助。在雙方合作下,他們展開後續的河川復野行動,決心讓這片土地與溪流重現生機。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328/content/1744092531_fb33770ec6527943f4e2.jpg]河道內一部分固床工移除,一部分打開缺口,以引導自然水流,並減低上溯⾼度阻隔,改善⽔域的縱向連結。(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什麼是復野?復野(rewilding)就是以低度干預的手法,讓河川恢復成近似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喚醒它的生態功能。與過去強調「控制」的治水概念不同,復野強調河川的生命力,賦予它空間與自由,讓水流、洪水調節等自然過程自行運作,河流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重現生機。 復野的成效令人驚艷。種瓜坑溪溪床從象草與小花蔓澤蘭叢生,變成有30多種植物共存;水中石蠶蛾與魚群重現,吸引翠鳥、鷺鷥翩翩而來,甚至觀察到像斑嘴鴨這樣的候鳥。在河畔獸徑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了山豬、食蟹獴、鼬獾、白鼻心、穿山甲,藍腹鷴也曾造訪這片土地。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328/content/1744092529_e85a5482abe85ff38643.jpg]將河流右岸的護岸打除,改為拋石緩坡,不僅能讓生物親近水域,該處緩坡也成為⽔砂溢淹空間,對下游有減緩水流的功效。(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復野工程不只對生態好,還能降災減災。許秋容與Peter老師提供自己的土地,打造調節河川水量的洪泛平原,讓溪流「在洪水期能換穿8XL號衣服」。這樣的想法,已通過2024年多次大雨與颱風的考驗。經由學理計算,這樣的工程也能減輕洪水對下游大石村的危害,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 不走控制洪水的老路,種瓜坑溪的故事告訴我們,把還空間給河流,就能換來生機與希望。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328/content/1744161432_d920365814358dcfa8f3.jpg]復野工程讓藍綠帶順利連結,創造豐富生機,自動相機也拍攝到了穿山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328/content/1744093114_87301a48303bb01266d7.jpg]種瓜坑溪啟動第二期復野計畫,進一步拓寬河川生態的復育版圖,願自然生機綿延更遠。

08 abr 2025 - 23 min
episode 希望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為台灣河川找「溪」望 artwork
希望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為台灣河川找「溪」望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 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82/content/1743496070_4c94a6ac5d00517d9b5a.jpg]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 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 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82/content/1743496070_c66e0aacdc2c6ea71089.jpg]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 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 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 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82/content/1743496068_134323d4ac28b24267dd.jpg]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82/content/1743496070_c74dd8c120e6ce91d168.jpg]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功能在治理過程中被忽略。(照片提供:台灣石虎保育協會)[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82/content/1743496071_f6d3f80c58f87a9c51f0.jpg]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讓自然野溪變成筆直陡峭的水泥排水溝,水泥固床工也阻斷了水域的連續性。(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

01 abr 2025 - 23 min
episode 募資、直播、公眾參與,黑鳶保育不再只是專家的事 artwork
募資、直播、公眾參與,黑鳶保育不再只是專家的事

春天是鳥類繁衍的季節,築巢、育雛,繁忙而充滿生命力。透過直播技術,我們現在可以即時觀看黑鳶的育雛過程;這些畫面,不僅是自然界的美好展現,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猛禽保育所面臨的挑戰。 10年前,紀錄片《老鷹想飛》揭示了台灣黑鳶的生存困境,經過長期的監測與保育行動,黑鳶的族群數量已有穩定回升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威脅已經消失,包括農藥與老鼠藥的傷害、棲地劣化等,仍是牽動牠們生存的關鍵因素。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11/content/1743499043_2d482117f0a5435d3fdd.jpg]「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獲得超過600人支持,已進展到第三階段,期待開啟2027年黑鳶巢位直播與衛星追蹤研究。(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 為了深化公眾參與,「老鷹公主」林惠珊創立的昕昌生態科研發起「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從黑鳶巢位直播開始,讓更多民眾能親眼見證這些猛禽的生活樣貌,進而關注生態保育。 黑鳶巢位直播一點也不簡單,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技術門檻、資源調度與人力需求都是挑戰。此外,黑鳶是否能順利破殼、親鳥會不會棄巢,這些自然變數也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甚至曾發生巢位下方墓仔埔失火的意外,讓研究團隊連忙出動救援。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11/content/1743499049_f46980140bd019bfb3ef.jpg]用手機、平板、電腦觀看巢位直播,是支持黑鳶保育最簡單的方式。(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 黑鳶的生存,除了來自於環境條件,更仰賴人類如何選擇行動。我們是否願意減少有害農藥與鼠藥的使用、願意支持有機友善農業,這些決定,將影響牠們的未來。 當我們看見直播畫面中黑鳶育雛的瞬間,或許就能更深刻理解保育行動的價值。本集節目邀請到「老鷹公主」林惠珊,一同探討黑鳶的生存挑戰,並介紹這項募資計畫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從「0」開始,為台灣黑鳶保育貢獻一份力量。 [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11/content/1743499049_5dcbb0483dd20836f2d8.jpg]無論是安裝直播攝影機,還是繫放幼鳥,這兩項工作都需要攀樹才能順利進行。(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11/content/1743499048_af9c7f3e48376c01e22a.jpg]黑鳶寶寶看起來又萌又可愛,但隨著牠們的成長,將逐漸變身為強悍的猛禽,翱翔於天際。(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https://s3.ic975.com/assets/episodes/19211/content/1743499048_353a4322ce16fce9d086.jpg]黑鳶的繁殖與生存正面臨著農藥、老鼠藥等毒害問題的重大威脅。(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

25 mar 2025 - 23 min
Soy muy de podcasts. Mientras hago la cama, mientras recojo la casa, mientras trabajo… Y en Podimo encuentro podcast que me encantan. De emprendimiento, de salid, de humor… De lo que quiera! Estoy encantada 👍
MI TOC es feliz, que maravilla. Ordenador, limpio, sugerencias de categorías nuevas a explorar!!!
Me suscribi con los 14 días de prueba para escuchar el Podcast de Misterios Cotidianos, pero al final me quedo mas tiempo porque hacia tiempo que no me reía tanto. Tiene Podcast muy buenos y la aplicación funciona bien.
App ligera, eficiente, encuentras rápido tus podcast favoritos. Diseño sencillo y bonito. me gustó.
contenidos frescos e inteligentes
La App va francamente bien y el precio me parece muy justo para pagar a gente que nos da horas y horas de contenido. Espero poder seguir usándola asiduamente.

Empieza 30 días de prueba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Podcasts exclusivos

Sin anuncios

Podcast gratuitos

Audiolibros

20 horas / mes

Prueba gratis

Sólo en Podimo

Audiolibros popul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