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Podcast de 報導者 The Reporter
Disfruta 30 días gratis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Más de 1 millón de oyentes
Podimo te va a encantar, y no sólo a ti
Valorado con 4,7 en la App Store
Acerca de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odos los episodios
460 episodios
你曾經嘗試過和AI對話,甚至打造自己專屬的虛擬朋友嗎?AI陪伴應用程式在年輕族群間頗受歡迎,但也悄悄對青少年群體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最新研究,約四分之三美國青少年曾使用AI陪伴應用程式,不少青少年與自己創造出的數位朋友或情侶聊天時間,甚至超過與實體朋友的互動。專家指出,這些人造的虛擬關係,無法取代真實人際互動,長期使用將導致青少年錯失學習人際關係互動黃金期、養成不切實際的情感期待,恐影響未來社交發展。 此外,多數AI陪伴應用程式並非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因此無法有效避免青少年接觸不當或有害內容,例如,散播極端主義、鼓吹厭女、性侵行為,更有鉅細靡遺的自殺方式。面對AI陪伴應用程式使用浪潮襲捲而來,家長及學校端如何因應?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青少年愈來愈依賴AI陪伴,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https://pse.is/83gpkj [https://pse.is/83gpk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https://www.soundon.fm/]

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投票率史上第三低,儘管同意票超過434萬遠高於不同意的151萬,但因未達500萬票的門檻,結果為不過關;結果為不通過;不過,總統賴清德當晚談話中宣布,將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啟動相關安全審查,這是否代表重啟核三已進入準備程序? 這已經是台灣社會6年來第三次與核能相關的公投案,整體來看,支持與反對票數呈現什麼樣的變化?這次高達7成選舉人沒走進投票所,又顯示哪些能源議題在公共討論中的隱憂? 台灣能源問題盤根錯節,並非只在要不要核能而已。公投前夕,正方質疑的供電問題究竟真實現況如何?再生能源發展又遇上什麼阻礙?反方重點則在核廢處理與核安考量,而居住核電廠周邊居民在投票所中呈現的意向又該怎麼解讀? 這集,由《報導者》長期關注能源和環境議題的記者孫文臨和黃浩珉,一起聊聊台灣至今尚未翻頁的核能篇章。 來賓|《報導者》記者孫文臨、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核電廠周遭村里「重啟核三」投票意向?近年3次核能公投民意變化?6張圖表與正反學者分析】https://pse.is/83a59q [https://pse.is/83a59q] 【重啟核三公投:434萬人同意但未達門檻;賴清德:迅速制定安全審查辦法;在野喊話扭轉錯誤能源政策】https://pse.is/83a5gk [https://pse.is/83a5gk] 【核能發電成本最低?核廢處置有新解?7大爭點看「重啟核三公投」正反意見】https://pse.is/83a5k6 [https://pse.is/83a5k6] 📍重溫集數: 【台灣核去核從?走入與核共存40年的恆春:發電數據、國際經驗、在地觀點,談核三延役前,我們該知道與討論的】https://pse.is/839ywh [https://pse.is/839yw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https://www.soundon.fm/]

不管你喜歡的動漫作品或角色有多冷門,你都能在中國的網路論壇裡找到相關的討論,與興趣相投的同好們一起取暖、分享粉絲創作。百花齊放的二創與自創時代,也綻放出許多男性角色之間的情愛描寫,讓Boy’s Love(BL,又稱耽美)的浪漫逐漸在兩岸蔓延。 不過,從2014年開始,中國官方的「掃黃打非」政策,開始嚴正取締網路「淫穢」內容,尤其針對成人導向的耽美創作。許多中國網路論壇的負責人、作者被警察約談,更讓BL文學中「脖子以下」的描寫變成危險的創作紅線。2015年成立的台灣網站「海棠文學城」,這時變成中國作者在網路長城之外發表文章的選項。 但是好景不長。2024年,中國安徽省警方以「涉嫌製作、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跨省逮捕在「海棠文學城」網站發表作品的中國耽美作家,不少人遭判刑;2025年,甘肅省警方再次以相同罪名針對「海棠文學城」作者、甚至讀者「遠洋撈捕」,總計超過百名耽美作者、讀者遭警方約談。至今,仍有許多案件在調查中。 這些描繪男性之間愛情故事的創作內容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從作者、經銷商、網站到一般讀者都成為警方追捕目標?如今牆內外都難以自保的中國耽美創作,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這集節目,來聽《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聊聊她採訪到的兩岸耽美同好,以及自己「入坑」參與BL創作的青春經歷。從她眼中看見的兩岸BL交流裡頭,又觀察到哪些身分政治的難題?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 製作團隊|梁玉芳、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黃禹禛 📍搭配閱讀: 【浪漫能否至死不渝──「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3個月後,她們怎麼了】https://pse.is/82t97n [https://pse.is/82t97n] 【從「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回看兩岸「腐文化」交流與斷流】https://pse.is/82t9cq [https://pse.is/82t9c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https://www.soundon.fm/]

今年7月,台灣65歲以上「法定」老年人口458萬多人,距離「超高齡社會」的20%門檻只差臨門一腳,台灣史上最長壽時代即將來臨。回望1925至2025百年時間,台灣平均壽命從38歲增加到81.49歲,相當人生「增加一倍」,這需要哪些政策因素達成? 不只台灣人愈活愈久,二戰結束至今80週年,全球平均壽命延長超過27年,有57國平均壽命超過80歲,戰後嬰兒潮集體完成了一場「長壽革命」。但年紀到了就是「老」嗎? 65歲,只是法律與社福政策上的劃分依據,可以退休、到領重陽禮金的年紀不等於喪失學習、勞動與社交生活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曾用年齡定義「老」,有許多人6、70歲才開始學習新技能,活得久也要過得精彩,跟著我們看見人類長壽的關鍵,並開啟「無齡社會」的想像。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長壽密碼──百年來,人類愈活愈久的啟示錄】https://pse.is/82ewuv [https://pse.is/82ewu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https://www.soundon.fm/]

在一個尋常的星期三中午,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因為一通電話,揹上器材深入山野尋找石虎的足跡。雖然最後沒見到石虎,卻開啟了他與生態攝影師徐仁修長達6年,走過18,000公里的荒野拍攝之旅。 對這群橫跨30、40、50年紀的製作團隊來說第一個挑戰竟是,如何跟上70多歲的徐仁修漫步深山50年的步伐與看見他所發現的動植物;為了不驚擾動物,團隊仔細研究穿什麼鞋襪才不會在山林發出聲響。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橫跨10個國家公園,從台灣啟程,行經泰國、厄瓜多,深入亞馬遜雨林,用鏡頭捕捉大自然裡每個平凡又令人屏息的遭逢,也用身體感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渺小。一次獨闖山野時,向大樹祈禱尋回眼鏡的神祕經歷,為沈可尚打開哪些體悟?在連衛生紙都是濕的雨林環境,遭遇哪些高難度挑戰?與徐仁修相處的6年光陰,如何重塑了他對大自然與拍攝的看法? 這集,請聽朋友眼中變「Chill」的沈可尚,說一說他做的一場荒野紀錄夢,以及他們看到地球原本的樣子。 來賓|紀錄片導演沈可尚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照片提供|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7747354139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7747354139] 📍搭配閱讀: 【從台灣走向亞洲,徐仁修70歲再出江湖】https://pse.is/822q7d [https://pse.is/822q7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https://www.soundon.fm/]

Valorado con 4,7 en la App Store
Disfruta 30 días gratis
4,99 € / mes después de la prueba.Cancela cuando quieras.
Podcasts exclusivos
Sin anuncios
Podcast gratuitos
Audiolibros
20 horas / 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