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o
Tecnología y ciencia
3 meses por 1 €. Después 4,99 € / mes. Cancela cuando quieras.
Acerca de 我是女博士
我是女博士(Ms Dr)是一档女性访谈类播客。节目从2023年9月4日开播,每两周更新一期,每期在周一发布,由上海杭苇教育出品。三位好奇心重的女博士主播红总、海云、黄薇每期将邀请一个女博士来畅谈她的专业发展、人生选择。
【58】中医学博士:现代人的病为什么越来越难医?
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比以往更容易生病,而且病得更复杂。当普遍的气血不足成为难题,当吃下的中药似乎效力大不如前,当中西医的诊断结论彼此冲突……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与健康?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邸若虹老师来聊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中医问题:从中医为何总在“收拾烂摊子”,到中药效果的根源探秘;从自学中西医的难易比较,到《黄帝内经》超越方剂的生命智慧。现代医学能从经典古籍里汲取哪些养分呢? 本期嘉宾 邸若虹,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方向博士,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主编《中医月经病百家验方》,《养护天真》。创立“号脉不开药的邸医生”公众号和视频号,从事中医科普宣传。欢迎扫码关注邸老师的科普公众号和视频号哦。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7c7b-audiofreehighqps/BB/7B/GAqhntAM5g3uAAFpCAQy1STU.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fc88-audiofreehighqps/83/FA/GKwRIMAM5g3-AAEhQAQy1TFI.jp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本期知识点 中医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根基,经几千年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核心,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探讨如何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 何为“辨证论治” 辨,指辨析、辨别;证,证据,包括患者主观感觉与医者诊察的结果。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当下所呈现出的证候进行灵活施治,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及个性化的治疗特点。 中医经典古籍的价值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关于人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观点是灵动的,是辨证的,是开放的,虽历经千年,对今日临床实践仍具有核心指导价值。 时间轴 10:00 学中医是用身体在学 18:12 《黄帝内经》里的方子很少,它讲的是一种生命观 26:00 现代人的病难看,难在大家气血不足 38:57 当中西医的诊断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43:37 中医总是接手西医治不好的烂摊子 53:39 现在的中药的效果不好,是因为种植环境差吗? 1:02:29 自学西医比自学中医容易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杨青《归来》、李志辉《水墨兰亭》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7】新闻学博士:与其纯化信息环境,不如学会与噪音共存
毋庸置疑,世界已经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正置身于平台与算法重绘的传播图景之中。本期节目,两位主播回归新闻学的老本行,与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方师师博士一起聊聊信息时代的传播困境:为什么单纯的技术手段难以“戳破”网络上的“过滤泡”?面对网络治理行动,平台如何在合规与流量间平衡?信息传播从“仪式观”到“转译与装配”的范式转变,意味着什么?在碎片化的自我满足与众声喧哗中,“公共性”是否依然可能? 本期嘉宾 方师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拥有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和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博士后经历,研究方向涵盖批判算法研究、在线内容治理及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领域。 知识点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 2006年,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个体会因兴趣引导将注意力局限于特定的信息领域,形成类似“茧房”的认知闭环。当时,互联网个性化服务技术(如搜索引擎关键词搜索)兴起,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大众媒体展开竞争。桑斯坦观察到,用户开始从“被动接收大众媒体信息”转向“主动筛选信息”,但是这种自主选择可能导致信息窄化,“过度的自主选择”还可能割裂公共领域。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依然活跃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民间话语中,虽然其揭示出技术驱动下的用户信息选择性接触可能会出现的单一化、同质化、封闭性的问题,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平台、技术条件下对该现象的验证并未达成一致,因此需要辩证地认知和理解这一术语和问题。 过滤泡(FilterBubble) 2011年,美国社会活动家伊莱·帕里泽(EliPariser)在其著作《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中提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地理位置等数据,主动筛选并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同时屏蔽异质信息,使用户陷入一个被算法“过滤”后形成的舒适空间中。“过滤泡”虽能高效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增强用户粘性,但会进一步加剧信息窄化与认知偏见,“智能”隔离公共讨论,甚至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同样作为一种选择性信息接触,“过滤泡”可看作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茧房2.0版本:“信息茧房”是用户“自己选”出来的,而“过滤泡”是算法“替你筛”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算法非常强大,但用户最终的信息获取也并非由单一技术因素决定。由于算法过滤更具隐蔽性和交互性,因此目前主要通过要求算法透明、平台优化推荐机制等方式缓解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传播的“转译观”(thetransla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 在当下,社交媒体、算法技术、智能软件等“非人类行动者”已深入参与到社会交往进程中,传统大众新闻传播范式中的“传递观”(强调信息传递的本真性、透明性)与“仪式观”(强调传播意义的同一性、共享性)难以解释复杂现实。以米歇尔·塞尔(MichelSerres)的关系哲学为思想源头,经由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深化形成的传播的“转译观”,试图打破主客二分,将算法、技术物等纳入传播网络,以契合数字时代 “人机共生” 的传播特征。“转译观”的核心在于,传播并非静态的信息传递或意义共享,而是异质行动者(人类与非人类)之间信息跨越、联结、转换并生成新关系的动态过程。数字时代的传播具有涌现性、碎片化等特征,转译观以 “关系生成”为核心,摒弃传统线性时间观与固定空间观,从拓扑结构上提出“生成的时空观”:即在时间维度上,传播不是固定节点的传递,而是持续信息持续转译的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传播空间不是封闭容器,而是异质要素交织的网络。传递观以此来重新理解传播过程并解释经由传播形成的“时空再造”。 装配理论(AssemblageTheory) 曼努埃尔·德兰达(ManuelDeLanda)的装配理论源于对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块茎理论”“生成哲学” 的继承与深化,核心是打破传统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思维,将 “装配”视为理解社会、物质与文化现象的核心单位。装配具有 “生成性” 特征,要素间的联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编码”(强化现有联结)与“解码”(打破旧联结、生成新联结)持续调整,使装配呈现出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装配具有“领域化”(强化自身边界与稳定性)与“去领域化”(突破边界、与其他装配融合)的双重运动,以实现动态聚合。这种聚合不追求固定网络形态,而是关注要素在互动中持续生成新属性、新功能的可能性。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的“微观转译追踪”视角不同,装配理论采用“宏观形态演化”视角,侧重从整体层面分析装配的形态变化、边界伸缩与功能迭代,非常适合以此来重新审视平台社会的生成与互动。 时间轴 04:35 之所以学新闻,是想到处玩、到处看 14:37 在经济上行期,失业都会显得很美好 20:42 如果只会“文献综述”,那就是永远只能让别人在你的脑子里圈地跑 28:59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为什么出来那么久了还在被热议? 36:33 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是“认知茧房” 51:10 信息平台应该和媒体一样具备公共性嘛? 01:04:53 大众传播时代的模式,到今天已不再适用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Béla Bartók, Romanian Folk Dance, Sz. 56: II. Sash Dance 制作团队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6】神经生物学博士:情绪是进化的引擎,也是人格的雕塑家
去年刚出了续集的皮克斯动画《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将快乐、忧伤、恐惧等情绪人格化,被很多人奉为“神作”。然而,情绪与记忆真的是直接关联的么?以情绪为底色的记忆真的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么?我们每个人(当然也包括猫猫狗狗)的大脑里,真的住着几个情绪角色,操纵我们的一举一动吗?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一位专门研究情绪的脑科学专家。我们听她聊聊她如何从“疼痛”出发,逐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又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分子基因工程改造、脑电生理结合双光子成像、计算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方法,探索情绪与人格之间的复杂联结。 本期嘉宾 肖晓,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2年于复旦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被聘为耶鲁大学副研究员,现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为情绪和学习记忆相关疾病的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 知识点 疼痛的不同组分(感觉、情绪、认知、社会性) 疼痛并非单一维度体验,而是由多组分构成。感觉成分指疼痛的物理属性,如强度、位置、持续时间,由外周神经和脊髓传入信号决定。情绪成分体现疼痛带来的不快和折磨,例如焦虑、恐惧或抑郁,这一部分常由杏仁核、前扣带皮层参与。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疼痛的注意、解释与预期,受前额叶皮层调控,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并应对疼痛。社会性成分强调疼痛在群体和文化中的表达与意义,如求助、共情或社会支持。综合来看,疼痛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下的复杂体验,各组分交织影响治疗与康复。 生理痛 vs 心理痛 生理痛是由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异常等引起的真实躯体疼痛,具有明确的外周和中枢传导通路,如伤口疼痛、慢性神经痛。心理痛则源自情绪创伤、认知评价或社会排斥,没有明显的组织损伤,却能激活与生理痛重叠的大脑区域。二者常相互交织:慢性生理痛易导致焦虑抑郁,而心理痛也可加剧生理痛的体验。 侵入式刺激 vs 非侵入式刺激 侵入式刺激指通过手术或器械直接作用于机体内部的刺激,如电极植入脑区、脊髓电刺激或内窥镜操作。这类方法常用于临床治疗(如顽固性癫痫、帕金森病)或基础神经科学研究。非侵入式刺激则无需进入体内,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超声刺激等。二者在研究疼痛或调节大脑功能时各有优势:侵入式精准、但风险高;非侵入式安全、但效果相对温和。 本能情绪 vs 习得情绪 本能情绪是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喜悦、厌恶,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中,具有生存价值。习得情绪则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学习与文化熏陶形成的,如羞耻、内疚、骄傲。前者依赖基因与神经回路的固有机制,后者更依赖语言、社会规范与认知加工。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情绪体验体系。本能情绪提供基本框架,习得情绪赋予其社会意义。 脑中小人假说 “脑中小人假说”(homunculus hypothesis)是一种早期心智解释模型,设想在大脑内部有一个“小人”负责感知和决策。虽然直观,但这一假说存在无限回归的问题:小人脑中是否还有更小的小人?因此被批评为不科学。然而,“小人”模型在教学和认知心理学中仍具有启发意义,帮助形象化理解大脑功能的分区和加工机制。 祖母神经元假说 “祖母神经元”假说指大脑中存在单个神经元专门编码某一具体对象,如“识别自己祖母的神经元”。这一观点源自对高阶视觉加工的讨论,强调神经元高度选择性。后来研究发现,在人类颞叶确实存在对特定人物或物体高度反应的“概念细胞”,但完全由单一神经元编码是不现实的。现代观点认为,表征是由神经元群体编码完成的,祖母神经元更像一种隐喻,揭示了神经表征的层次性与稀疏性。 Data-driven vs Hypothesis-driven Data-driven研究强调从大量数据出发,借助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寻找规律,再提出解释。例如脑影像大数据或无监督分析。它适合探索未知模式,但可能缺乏明确因果假设。Hypothesis-driven研究则基于理论或先前证据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例如设定“海马参与空间记忆”,设计实验加以证实。两种方法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前者提供发现的广度,后者提供解释的深度。 时间轴 08:01 不同的学科背景都可以去研究大脑 15:20 怎么区别生理疼痛和心理疼痛?疼痛会引发哪些情绪? 26:37 《头脑特工队》是神作,但它的专业性到底如何? 30:14 情绪到底有多重要?达尔文有话要说 41:26 人的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 50:12 如果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小人,那这个小人的脑子里呢? 59:22 想做跨学科研究?那不管你本科是哪个专业,都学一下编程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米津玄师 《Kick Back》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5】科学技术史博士:夜观天象,玄学和科学的距离有多远
玄学和科学的距离有多远?古人“夜观天象,但见紫微星微微发亮”时,从事的未尝不是天文活动。而古代科学家设计浑天仪的时候,其目的可能也做占卜之用。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方向博士宋神秘老师,研究的就是唐宋时期的天文星占学,且听她来讲讲那些关于“夜观天象”的神秘故事。 本期嘉宾 宋神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方向博士,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唐宋时期中国的天文星占学史,以及古代中国医学、天文与数术的互动研究。 本期知识点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区域文明历史上有关科学技术产生、发展、演变、流动以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理学一级学科。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可分为天文学史、物理学史、医学史、生物学史、纺织史、冶金史、气候史、农史等等,也可以分为科学思想史、科学物质史、科学社会史等领域。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探讨各区域人类社会在历史上和现当代如何认知、使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 星占学 星占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用天上的星象运行和排布位置预测地上人类事务进程和后果的一种知识技术门类,它在古代世界各文明中都长期存在,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依照其预测目的划分出很多类别,其中包含军国星占学和生辰星占学两大类,这两种星占学在古代中国都存在。军国星占学是以星象为基础,预测国家政治、战争、朝代更替、农业丰歉等社会事务的一个分支;生辰星占学是以星象为前提,预测普通个人命运吉凶祸福的一个分支。 二十八星宿 中国古代用来测量日、月、五星和恒星位置的一套坐标系统,它们主要围绕赤道分布。这二十八个星宿的宽窄范围不一,与欧洲西方均分为十二个30度区间的黄道十二宫不同,它们组成的一周天的度数并不是360度圆周,而是365.25度左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周天的度数是以回归年长度计算,回归年的数值就是周天的度数数值,因此才符合太阳一天走一度的基本设定。唐代左右黄道十二宫从域外传入中国后,与二十八宿在坐标系统的功能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对应和相互竞争,一方面原本用黄道十二宫计量的度数位置需要转化成相应的二十八宿度数,因为两个坐标系统之间本质的区别,产生了对应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在星占学中,以黄道十二宫坐标还是二十八星宿坐标为基础推算一个人命运的起点,会对这个人的命运推算造成不同的结果。 时间轴 03:26 如果读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生,它的本科什么专业的都有 20:09 中国本土关于星象的占卜主要还是军国事务 25:07 在学星占的过程中,我自己是已经很不相信了 36:42 军国星占的目的主要是监督帝王执政 51:30 宋朝以后对于“皇帝行事与天象有关“的观念逐渐变弱 1:01:26 韩愈、文天祥声称自己是摩羯座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霍斯特《行星组曲 —— 木星》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54】智能机器人博士:从导弹设计到足式机器人,跟她一起上天入地吧
本月初,全国人民在阅兵仪式上刚刚见识了我国高科技的武器装备,今天我们就邀约了一位和导弹、飞行器有关的女博士。一个女生学习导弹设计是个什么体验?真实触摸到导弹时感受又如何?又是什么促使她从研究上天的转向研究入地的足式机器人?这一天一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欢迎大家跟随这位还在攻读智能机器人博士的Whiskey来一趟上天入地之旅吧。 本期嘉宾 Whiskey,机器人方向博士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驱动的力学可解释动力学模型,聚焦于足式机器人的足底力分析。 本期知识点 足式机器人 足式机器人(LeggedRobot)是一类模仿动物或人类步态移动的机器人,通过多 条腿实现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 如动力大腿假肢、机械外骨骼、 多足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等。足式机器人一般包含髋、膝、踝等关节,运动自由度较高,因此具 有地形适应性强、灵活性高的潜在优势,在搜索救援、军事侦测、 医疗康复等领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直升机的噪声抑制 目前,我国直升机舱内噪声抑制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资料表明:未施加噪声控制措施时,我国某军用轻型直升机在飞行时的噪声水平在100dB以上,某重型直升机座舱噪声水平更是达到了108-122dB。高强度的噪声水平不仅会引起驾乘人员生理与心理损伤等问题,包括视觉损伤、血压波动、烦躁与工作效率低等,还会使机载设备与结构产生疲劳破坏、性能故障等。因此,如何有效抑制直升机舱内噪声水平已成为现代直升机研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时间轴 08:25 摸到导弹的时候你发现,它就是一些铁皮靠铆钉给缝在一起 18:57 如何为无法降速的飞行器消音? 26:04 模仿人类走路为什么很难? 35:45 我很享受一步步拆解一个工作 41:35 读这个专业我不需要考虑如何与异性相处 47:59 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前面无数女性工作者打下的根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 林俊杰《曹操》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Elige tu suscripción
Oferta limitada
Premium
20 horas de audiolibros
Podcasts solo en Podimo
Podcast gratuitos
Cancela cuando quieras
3 meses por 1 €
Después 4,99 € / mes
Premium Plus
100 horas de audiolibros
Podcasts solo en Podimo
Podcast gratuitos
Cancela cuando quieras
Disfruta 30 días gratis
Después 9,99 € / mes
3 meses por 1 €. Después 4,99 € / mes. Cancela cuando quie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