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上有
Podcast von 鸮语昼
Nimm diesen Podcast mit

Mehr als 1 Million Hörer*innen
Du wirst Podimo lieben und damit bist du nicht allein
Mit 4,7 Sternen im App Store bewertet
Alle Folgen
7 Folgen
岁末寒冬,回望一整年。 「就像流水,一脚踏进去,曾经之水,实际已经流过。心情哀伤。」 收听指北 00:00 开头 00:58 主播1的关键词 04:29 此处有猫叫 06:29 主播2的关键词 14:54 烂梗 15:30 主播3的关键词 22:10 送半首歌 23:22 圣诞节是唯一真正的节日 31:45 可以跳过前面全部,但是千万不要错过这里,相信我 节目提及 没有提及什么有营养的东西

2021年的教师节,一定是个特别的教师节。双减政策的落地,社会对教师群体的看法,对教育的看法,都在发生一些微妙但巨大的变化。 作为教员子女,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对教育有一些独到的看法,需要发表。 节目提及 人口危机:第七次人口普查 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康德:平民认识论 卢梭:爱弥儿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工程

快到全民出行的十一黄金周,趁城市现代人们忙着策划一年一度的大型出逃,这期我们闲聊旅行。 收听指北 00:00 片头 00:30 开始 05:30 汤老师的故事,简直离谱的旅行 08:30 俞老板的故事,人文旅行 12:00 赵网红的故事,搁这搁这的度假 18:00 古经理的故事,开始做思考状 24:2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旅行 38:00 有什么样的旅行 44:00 《蒙娜丽莎》的启发 50:00 歌颂汤老师和一头猪 53:00 给听众朋友们,如何度过国庆的建议 节目提及 沈亮:为了逃避自我而旅行 韩东:有关大雁塔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或许真正的壮美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而在认识自己的勇气之中。」

语言像空气包围我们。播客就是处理「语言」的媒介。可以认为,我们行走在物自体的冰面上,没有语言提供的摩擦,我们寸步难行。同时作为最后的哲学问题,「语言」也常令任何动念作思考状的智人们疑窦丛生、无功而返。刚刚尝到「解构」甜头的自大辣鸡们,剑走偏锋、标新立异,像孩童攥紧新奇的玩具,偏要向「语言」这个风车巨人发起挑战! …… 笨口拙舌、七荤八素、左支右拙、支离破碎,最后讪讪地作鸟兽散了。 收听指北 00:00 希望好笑的开头 00:58 从语言的陌生化说起 05:29 突然有人开始说「党话」语言现象,不敢说太多了 07:29 如何评价「绝绝子」 15:00 米兰昆德拉如何毁了我们的生活 21:30 维特根斯坦用棍子戳康德 24:29 爷爷奶奶教给我们的 26:49 知识就是愚蠢 38:00 浊音滚出中国 40:12 最后送一首歌,我们认为它意味深长 节目提及 当代男女大学生语言研究 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 普通物理学:从自然感官,到技术感官和理论感官 米兰昆德拉:刻奇 吴语浊音 《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 读者来信 上一期也很意外收到了很多反馈,简单回应一下听众的反馈。 最主要的反馈,很遗憾,是音质问题,而不是关于内容的讨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内容没有启发,让听众聚焦在技术问题上。由于我们是打野战一般随性而聚,用随身的数码设备录音。第一期在推拿场所,第二期在室外遇到了大暴雨,第三期找了个会议室,却没法避免剧烈的回音 —— 每一期都有很严重的音质问题。这一期,我们还是选择在野外(字面意思)录制,很抱歉,一定也有音质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不花点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我们是理工背景技术宅设备党,解决收音问题并不难。但就像片头说的,我们想做一档业余主义的播客。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当下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人们都被服务得很舒适,实际上太舒适了。不管是做消费品还是内容,创作者首先要洞察消费者心理,即顾客就是上帝,互联网甚至把这个扩展成所谓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论。这种倾向随着抖音、头条号、网大剧集等文化消费品在人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得到了极大地扩散。内容行业也要精准地找到受众,精准地控制用户g点,精准地给予用户刺激。一切都得是舒适的、爽的,挑衅则是大忌,你将失去市场,和利润。文化行业也成为了一种服务业 —— 资本正在把一切行当变成服务业。 这个事实,让我们有点奇怪的脾气,为什么非要这样呢?就像在播客介绍里写的那样,我们喜欢刺头,既然很难坐在经过隔音处理的房间,正襟危坐地录播客,那么就会打碎一些东西,让听众感到陌生、不适 —— 这种不适恰恰也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这看起来是很可笑的姿态,但在这种姿态中,我们也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裹着糖衣的。 当然,我们现在做得不好,很不好,但不觉得技术问题是首要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内容。同时我们也认为技术完美的平庸作品基本属于垃圾制造,也是对技术和工具的不尊重。在这里立一个flag:如果有一天,听众的反馈中,关于内容的讨论,已经压倒了关于技术的反馈,我们就开始在技术上做到完美。

从《2001:太空漫游》大猩猩目击黑石,接收天启的那个瞬间起,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史。与其说人类掌握了工具,不如说工具驯化了人类。在21世纪,我们认为当代最大的景观之一,就是拜工具教。内容平台上关于工具本身的测评内容,往往热度高于使用该工具所创作之内容,就是一种明证。 作为撸起袖子正在参与当代互联网建设的赛博工人们,我们摆出愤世嫉俗的姿态,对拜工具主义发起猛攻。诚然,在这个知识和行当都过度细分的时代,术业有专攻,连批判或者反思,都是专门人干的,是需要考证持证上岗的。猛攻完了,除去辞不达意、抒情、抑制不住的跑题、望文生义、嗯嗯啊啊、不求甚解、尴尬的空白之外,我们剩下的只有姿态。 如果你真的开始收听这期节目,我想你会明白我所说的意思。 收听指北 00:00 全新的开场版本 00:53 推荐了一些大家认为对各自有用的工具 14:00 追求效率有什么问题 17:30 工具塑造思维 19:37 写日记的男人,作为工具塑造思维的实例 25:34 在跑题的边缘 33:33 吵起来了 43:16 再准备跑题,被强行拉回 49:50 工具和功利主义的关系 52:33 工具和道德,以及把人作为工具的思辨 1:04:10 准备升华 1:10:10 收尾总结 节目提及 notion.so Google Docs 马斯克,Neuralink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翻转电台,个人主义与平民社会 泰罗主义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2001:太空漫游 左小祖咒:爱情的枪 (以及,你一定知道如何使用Google) 又及,当我们在会议室高谈阔论的时,楼下车库里,某主播的豪华座驾旁,一辆某品牌新能源正在炎热与抑郁的夏天,停止不了自燃。面对烧成黑石般的车架,我们在想,这是否是本播客即将大火的天启时刻。